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当代中国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分析

时间:2019-08-01 资讯 点击:

  [摘要]“微”,即“小”,微电影通俗的解释就是小电影,在播放时间上较短的电影。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微电影这种影像艺术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和发展起来,通过其在内容、形式和传播上的特点,为观众带来了更丰富、更新鲜和更即时的审美体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对微电影的艺术特征进行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厘清其与传统电影的关系,对其有更为本质和深刻的认识。本文从微电影的定义谈起,对当代中国微电影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当代中国; 微电影; 艺术特征分析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2014年度调研课题“微电影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L-2014-1014)。
  微电影的定义
  “微”,即“小”,微电影通俗的解释就是小电影,在播放时间上较短的电影。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些年轻人经常利用自己手里的数码设备,将拍摄的画面上传到网络上,以各大网站作为播放阵地,而且每个影片的时间也比较短,一般不超过30分钟。进入新世纪之后,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微文化在年轻人中迅速风靡。而且手机技术的普及之快,足以让每一个年轻人人手一机,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影像拍摄。加之之前所形成的网络电影基础,微电影的概念被初步确立,即以微文化作为文化背景,以网络为主要的传播方式,以多元化的群体为创作者,拍摄出的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准的短小影片。做电影是一种新形式的影视艺术,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代中国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分析
  1.个性化的影像表达
  首先,从微电影的接受来看,前文中提到,微电影是以微文化作为基础的,伴随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断丰富,整个社会形态,无论是理想和现实,都处于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尤其是对空闲时间的分割,使人们难以再有集中的大时间段,而是一些不同的碎片化时间。这种碎片时间自然需要碎片化的审美和消费需求来填补。微电影本身的特点就满足了这种需求,同时伴随着微电影类型的逐渐多样化,人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式。如爱情题材、励志题材、怀旧题材等,满足了人们时间和审美的双重需求,无疑是一种个性化的需求满足。比如在午休时间,利用十分钟观看一部微电影,虽然十分钟的时间不长,但是如果每天坚持观看,那么一周下来,所观看的时间量也能够达到一部传统影片的时间。况且不同于传统影片的是,每一个微电影都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全新的审美体验。
  其次,从微电影的创作来看,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上,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色彩、从平面到3D,每一次巨大的变革,都是少数专业的电影人所主导的,似乎和普通民众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在物质条件上的限制,只能是以观众的身份来欣赏电影(转载于 :Www.BJyld.com 月亮岛 教育网: 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当代中国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分析)。同时,电视艺术的普及,也给电影的发展发起了严峻的挑战,很多电影人认识到,电影创作不能再延续之前的精英化路线,而是要放下身段,主动走亲民路线。而微电影的出现,恰好是对这两个问题的完美解决。一方面,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普通人拥有一套摄像设备不再是梦想,可以随时随地录制视频的手机自不必说,就连非专业的高清摄像机,也不会超过万元,能为大多数的电影爱好者所接受,使他们的电影梦想得到了最初的实现。加之网络的开放性,又使得这些作品能够及时、广泛地传播,让自己的个性和自由有了释放的平台。所以充分满足了个性的情感表达需要,这种情感既包含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也包含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思考。所以说,无论是创作角度还是接受角度,微电影的出现,从根本上满足了人们对电影、对艺术的个性化需要,对这种个性化需要的满足,也是微电影赖以生存的基础所在。
  2.多元化的叙事表现
  叙事是电影创作的根本目的,正所谓“船小好掉头”,微电影因其在时间和容量上的特点,所以在叙事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样,因为要在几分钟的时间里表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既不能像传统电影的铺陈叙事,也不能像广告一样一语中的,而是要探索一种特殊时间段的特殊表达方式。两种原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微电影叙事的多元化。
  如情感叙事。情感是电影的灵魂,叙事的构建、发展和结束,无一不是以情感作为基础的。微电影对这种以情入戏,以情贯穿的传统有着很好的继承。如风靡一时的《老男孩》,之所以能够得到70后一代人的充分认可,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是以青春和梦想这两个所有年轻人所共有的情感为基础。《父亲》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都与父亲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亲情,这种普遍的情感性,能够让影片在叙事上获得最大限度的认可。所以情感叙事也是为电影普遍采用的一种叙事方式。
  如结构叙事。传统电影一般都采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叙事结构,但是微电影受到时间的限制,往往都对这四个环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省略。正是这种不完整性,反而激发了观众更多的联想。如《老男孩》中,开篇只用一个播放着广播体操的大喇叭和一套蓝色的校服,就交代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转载于 :wwW.BjylD.com 月 亮岛教育网: 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当代中国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分析)。这种简洁性也获得了最普遍的适应性。《一触即发》中,高潮部分的激烈打斗戏和追逐戏几乎占据了影片的全部,最后在凯迪拉克坐驾的帮助下杀出重围,完成任务。开端和发展部分则没有体现,从而激发了观众的联想。
  又如字幕叙事。创作者们在影片的开端或结尾,加上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从而对影片的叙事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如“11度青春系列电影”中,每一部的最后都有一段字幕,这些字幕既是对全篇叙事的总结,更是一种发人深省的思考,如《东奔西游》中,结尾字幕写道:“神仙也在奋斗,你呢?”是啊,你呢?亲爱的观众。观众在不自觉中就联想到了自己,表现出一种不舍,一种意犹未尽……
  3.互动的表现形式
  微电影以网络为主要的存在平台和传播方式,加之自身所有的特点,构成了微电影不同于传统电影的互动性特征,这种互动性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创作方面。因为微电影在拍摄技术门槛的限制较低,只要喜欢电影的人,都可以拿起手中的拍摄设备,进行微电影的创作,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保存和展示。很多创作者在拍摄之初,也没有过高的期望,只是用一种影像手段记录下某一个事件、某一种情绪或者某一种状态。可以说人人都是大导演。从影片的内容来看,大部分微电影中,故事的主角都是一些小人物,多为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平凡和简单是其最大的特点。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事电影创作,这无疑是电影艺术和人类互动性的最大体现,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拉近了电影和人们的距离。   其次,从欣赏角度来看。传统电影不管是在影院还是电视中播放,都是典型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观众们要被动地接受这个单一信息源的信息传递,所以观众是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的。特别是进入影院观看影片,要购买电影票,即便是影片不合自己的口味,电影票也是不能退换的。但是微电影却表现出了与之截然相反的特点。作为微电影的存在平台,网络是面向每一个人开放的,观众可以在众多的微电影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而不用多支付任何费用。作为对影片的评价来说,一些网站频频推出新的技术,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对影片进行评价,评价者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和交流。比如优酷、土豆等国内著名的视频网站。在播放窗口的下方,都会设置简单的评论选项和专门的留言空间,通过这种评价,推动这部作品的传播。同时也能够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创作者。这种一对多的传播方式,无疑是对传统传播方式的颠覆,从本质上拉近了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4.商业化的价值取向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商业化时代,各种艺术创作很难避免商业化的影响,传统影片的从拍摄到上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商业化的历程。作为微电影来说,有的作品可以称之为加长版的广告,有的作品则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广告的影子,当观众用一种商业化的眼光审视微电影的时候,这种商业化的价值取向就得到了凸显。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首先是微电影作为广告植入的载体。植入式广告是指将产品信息融入影片所表现的场景中,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产生对品牌的印象,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其优势在于避免了直白宣传给观众带来的反感,而是让观众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于是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场景、服装和道具等,都成为植入式广告的载体。如《老男孩》中,曾经出现了“科鲁兹欢乐男生全国赛区火热报名中”的宣传字样。《父亲》中,主人公使用了苹果、三星等不同品牌的手机。《一触即发》中,主人公是借助于凯迪拉克汽车才得以杀出重围。这些产品信息都被创作者以有意或无意的方式体现出来,很多时候产品商几乎不用做任何投入,观众的抵触情绪也明显减轻,达到了产品商、创作者和传播平台的多方受益。
  其次是作为形象识别的载体。一个企业在和社会的交往过程中,会获得观众对它的印象、评价和看法,这种企业形象。作为微电影传播的主阵地视频网站来说,近年来也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很多网站纷纷进军微电影事业,并通过微电影拍摄传递出本企业的文化。很多微电影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都有清晰的LOGO标志,体现出该电影的投资方和创作方,微电影在无形之中就成为这些网站的形象载体。到目前,国内已有超过十家的门户网站,都推出了自己的微电影制作项目,这种大规模的投入,除了试图抢占微电影的制高点之外,对企业形象的传播,也是他们重点考虑的要素之一。而这种企业形象的树立和强化,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限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作为微文化中的佼佼者,微电影在近两年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其扩展了影像艺术的表现领域,同时也拉近了普通民众和电影艺术之间的距离,从创作和接受两个方面实现了对电影艺术的推动。通过对微电影艺术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其在本质上还是和电影相一致的,这种本质艺术特征的一致性,也决定了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但是在对其发展前景持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应该深刻认识到微电影本身的局限性,如传播环境过于狭窄和单一、内容较为浅显,主题比较单一,等等。因此有必要对微电影的发展做出长期的规划,从创作、传播到接受环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整合出一套更加全面和多元的发展链条,相信微电影的发展之路一定会越来越广阔。
  [参考文献]
  [1] 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07).
  [2] 唐磊,刘敏,蒋肖斌.微电影:网络狂欢后投诚主流院线?[J].中国新闻周刊,2011(11).
  [3] 孟志军.微电影的传播学解析[J].新闻界,2011(08).
  [4] 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2006(05).
  [5] 彭兰.网络传播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陈晶晶(1981―),女,河南郑州人,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艺术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热门标签: 当代中国研究所 当代中国经济
《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当代中国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当代中国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分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