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7篇

时间:2022-12-30 资讯 点击:

理解,汉语词汇,拼音是Lǐjiě,它意味着按照顺序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从一定的认知角度来理解它。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的文章7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十九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科学判断,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自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的主线,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发展方向看,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从战略安排看,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发展任务看,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从发展目标看,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从发展定位看,这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五个是”精辟概括了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明确构划出我们从哪里来、现在何处、朝哪里去,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目标要求的精准定位。

  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上。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看,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各国发展实践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深刻认识新时代的新特点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矛盾是前行的动力。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进入新时代的客观基础和基本依据。从党的八大指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就是围绕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展开的。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两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我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文化需要也得到很大改善,但必须看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有更高需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必须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等。显然,如果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也不再符合实际。因此,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是对五年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深刻总结,也是对近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但归根到底是对人民期盼和向往的回应。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深刻认识新时代担负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推翻三座大山,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合时代潮流、顺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坚决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取得了全方位、开放性的巨大成就,推进了深层次、根本性的伟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呼唤未来。十九大从大会的主题“不忘初心”到“新时代”的特征,从“新矛盾”新判断到具体方略布局,都凸显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体现人民至上理念,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主线,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强调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四个伟大”联成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体现于新思想、贯穿在新征程、承载着新目标,是十九大报告中的一条“精神脉络”。我们要从强起来的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理解和把握推进“四个伟大”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把推进“四个伟大”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深刻认识新时代需要新思想的引领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实践。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在于伟大实践探索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提炼概括,推进重大理论创新。

  十九大报告清晰阐明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谋划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其中,“八个明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着眼,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了理论创新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有机结合,把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具体化了。这是对十八大以来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进行的系统化归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十四个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谋划。这“十四个坚持”彼此依存、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既有改革发展的路径,也有改革发展的目标,还提出了改革发展的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方略,是新时代发展的顶层设计,是新时代各领域工作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呈现了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准绳;三是突出新时代改革发展的要求,围绕新目标、新矛盾,抓住了改革发展的关节点。这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深刻认识新时代需要把握的新战略

  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就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战略安排。经过近40年的改革发展,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我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这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新时代就要有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明确提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目标,即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三个目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充分体现了接力奋斗、层层递进。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三个目标”“两个阶段”,完整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进一步完善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要求。报告围绕这一战略安排,对今后工作的着力点、主要任务、具体举措作出全面部署。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奋力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第二篇: 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论断,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新的时代内涵,为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变革的新特征,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提供了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
  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点,回答时代课题,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坚强战斗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我们党在科学把握时代趋势和国际局势重大变化,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有着充分的时代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领导人民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历程的必然接续,又有很多与时俱进的新特征,比如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方略有重大创新,党推动发展的理念和方式有重大转变,我国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有重大变化,对发展水平和质量的要求比以往更高,等等。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作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状况及其变化是社会发展阶段性划分的重要依据。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的根本着力点。经过改革开放40年努力,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
  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对我国发展全局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根据历史交汇期新的奋斗目标作出的。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明确要求,又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不仅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路线图、时间表更加清晰,而且意味着原定的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提前15年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则充实提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这一鼓舞人心、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宏伟蓝图。
  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根据我国国际环境发生新变化作出的。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历史机遇期。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同时也要看到,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树大招风”效应日益显现,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势力对我的阻遏、忧惧、施压不断增大。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的新变化。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先进性本色,以及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作出这一重大政治论断,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光明未来的必然要求。
  二、新时代的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既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新概念表述,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的必然历史飞跃,具有丰富厚重的思想内涵、实践内涵和历史内涵。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来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活力,极大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团结带领人民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篇章,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党的十九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作出战略部署,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个目标,今后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必须举全党全国之力不懈奋斗。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有不少“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从世界发展史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其现代化大多经历了产业革命以来近300年时间才逐步完成,而我国要用10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这种转变不但速度、规模超乎寻常,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也超乎寻常。因此,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任务。
  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把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党的重大任务,就是更加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新的多样化需求,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使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着力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
  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新中国的成立,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生机活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到达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
  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当今世界,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深度调整,面对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人类需要应对许多共同挑战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牢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追求,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一定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的繁荣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用新时代界定当前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有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新的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三、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用“三个意味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作出高度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深重苦难。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矢志不渝探索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蒙受苦难、探求光明的逆境中应运而生,带领人民历经28年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使“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逐步富裕起来。历经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付出与收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跃升,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中国崩溃论”在西方也不绝于耳。然而,中国顶住了巨大压力和挑战,坚守和捍卫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中国奇迹”,谱写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辉煌篇章,为历经磨难的社会主义注入强大生命力,在世界上重振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大进一步地说服他们。”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在当今世界更加鲜艳夺目、更加令人神往,成为引领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目前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占绝大多数,但搞得比较像样的还是二三十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即使欧美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也麻烦不断、衰象纷呈。广大发展中国家追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到头来并没有解决发展问题,有的甚至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原社会主义阵营中,不少国家选择了走西方道路,结果大多数发展缓慢、困难重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路径依赖”,为它们树立了发展榜样,提供了全新选择。我国的实践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发展模式,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是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四、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有更高的境界、更强的本领、更优的作风、更好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顺应、锐意开拓进取,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成就,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新时代要以新思想为科学指引。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引领伟大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旗帜和灵魂。党的十九大提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作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战略部署,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十分重大。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要深入领会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全面掌握这一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切实把党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强大物质力量。
  新时代要进行新的伟大实践。要在新时代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要充分认识这场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夺取新胜利;推进伟大工程,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推进伟大事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实现伟大梦想,要看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要充分认识到伟大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付出更加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要切实发挥伟大工程的决定性作用,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新时代要有新的理念举措。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另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的内涵和重点、理念和方式、环境和条件、水平和要求与过去有很大不同。这就必须更好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全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时代要求在以新的理念举措不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要有新的精神风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仍然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严峻的,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把党建设好、建设强,使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统领地位,把政治建设的要求落实到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落实到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民主集中制、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等具体实践中。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第三篇: 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向的内涵和现实起源,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看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新飞跃;在人类发展中重塑社会主义的新生活;开创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定位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们党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实,做出了全面、宏观、前沿的重要科学论断。正确分析这一关键论断,有利于全党和全民理解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坚持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进入自己的思想指导和行动计划,增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贡献的力量和信念。此外,如何正确看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向,也与我国的前进道路、前进方向、战略布局和战略水平有基本的相关作用。

  第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向的内涵和现实起源

  1.历史方向的内涵

  历史取向是人类活动过程中物质的实际状态,是由人类活动过程中纵向、横向、内向等多种元素组成的。历史取向是一个多维系统的概念,是一个由时间和空间集成的系统,不仅包括时间,而且还包括空间。历史取向特别指出了这个过程中的必然性和地位的关键性。在国家层面,历史取向是当前的前景和历史趋势。党的历史取向是党在世界发展环境中的边界,不仅包括党在时间尺度上的生存和进步,而且还包括空间尺度的边界。这个词用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相关文件。

  2.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向的内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有着多层含义,可从历史方位含义自身来延展对其的解释,也可从多个层面来阐释其详细的内涵。第一,就历史方位的理念来确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定位的含义,就是我国在人类历史进步的步伐、世界社会主义进步的步伐、我国社会进步的步伐中的位置和趋向,其不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局面的历史特性,也展现出其在横跨古今未来的空间特性。第二,从多维视角来表明它的内涵,有利于抓住其基本组成要素。历史方位有4种坐标,依次是时间坐标、空间坐标、发展坐标和矛盾坐标。从时间坐标观察,所谓的“新”字并非单纯的光阴交替,而是立足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十八大以后我国出现的全新面貌和获得巨大成果的总体判定。从空间坐标观察,与世界其它国家对比,我国逐渐摸索出来的“中国道路”具有独创性和特殊性。

二、如何正确看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1、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新跨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了改革开放之后最明确的政治主旋律,是我党带领全民族为完成复兴梦的远大目标而践行的历程。从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党领导人民为了达成这个价值目标,以完善的理论和扎实的践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上新的阶梯。这一理论所完成的时代性跨越是近现代全体人民前进过程中经验总结,是党领导下的伟大摸索的成就,是改革开放40年的壮伟历程的结晶。

完成复兴之梦的前提,是应当争取民族自主和国家自强。对此,近现代许多进步人士持续探寻和践行着各种强国富民的途径,农民起义、开化地主改革、民族资本主义革命、马列主义争相出场,走过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尝试了器物改良、制度改良、文化改良,尽管它们都大大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然而中国却未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直至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才创造了达成全民族的复兴之梦的前提。

完成复兴之梦的关键,是要摸索出崭新可行的前进之路。从改革开放确立的总体发展方针,要求全党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敢于创造,开拓出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随后党又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领全民坚定不移走改革之路,开放之路,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完成复兴之梦的理论动力和精神支持。全新的发展之路,使得民族复兴之梦有了最为关键的方向。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谋划出“五位一体”总战略。同时,还要围绕着“四个全面”指挥棒,贯彻执行“五大发展”新观念。在这一届党中央的带领下,中国国民经济维持着快速进步,医疗、教育、贫困等问题相继得到全方位的应对,民众财富持续增加,大众安全感、满足感有了明显提升,在世界上的形象大大改观。我国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平均贡献度大于30%,位于全球首位。我国提倡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得到许多国家的响应,改变着地区局势和当地经济结构。我国的整体国力持续提升,为全民族的复兴之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超越。

2、重塑了社会主义在人类发展中的“新生命”

肇始于16世纪初《乌托邦》一书思想的社会主义理念,装载着人类最美妙的梦想,并在世界各国普及开来,各个学者将它发展成为了科学理论,影响了世界500多年。从1900年代初期至今,全球的社會主义潮流进入了风起云涌、高潮迭起的阶段,其展现出一波高潮,一波低潮,再度高潮,再度低潮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首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标志着其从理念进入了实际,成为上个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全球局势为之一变,因此成为首个高峰。随着苏联体制获得的巨大成功,它成了绝大多数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模仿的对象。苏联模式是苏联领导人在缺少前人经历和参考的情形下,摸索出来的体制和方式。它结合了那个时代的国内外形势,通过实践建立了第一套社会主义体制。苏联模式最明显的体制特点就是采取了公有制模式和计划模式,忽略了生产整体的均衡性,不重视民众生活水平的改善;政体上选择了极权体制,忽略了各阶层人民广泛参政议政的宗旨;文化上极度一元化,舍本逐末,忽略主流意识形态维护,打击各民族各阶层的文化特色。在国内外形势突变的过程中,没能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所对应的上层建筑,导致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完全失效。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随之而来的是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低谷。目前,只剩下“1大4小”五国还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持续健全和推动着特色社会主义,使之在世界上大放异彩,显示出强劲的活力。“4小”即为越南、老挝、朝鲜、古巴,它们主动学习我国,也在探寻着符合自身情况的体制改革之路。欧美区域冷淡许久的左翼群体再度活跃,一波波示威罢工和占领活动将矛头指向资本主义体制;有的拉美国家干脆宣告本国已经转型成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化身扭转资本主义糟糕局面的势力。我党坚持把社会主义理念用在当下的时期,不但用得对用得好,使当今文明中增强了影响力和感召力,而且对人类社会前途给出新的观念、体制、道路和模式的新的选项。

3、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论针对国内或者国外,不论是在理论探索还是社会实践中,长期有着各样的误解,甚至有些西方右翼分子将其理解成“中国特色資本主义”。“中国模式”作为一种中立性评价,在国际上有着比较广泛的传播,也是对我国发展道路相对中肯的理解。虽然十九大召开前后,网络还有不少怀疑的争论,指出中国特色其实就是民主主义,乃至于资本主义的变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事实上结合了当前“和平与发展”主旋律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吸收世界一切先进科技和文化果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个解读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有别于苏联模式,补充了后发国家谋求发展的模式选择。

革命性的技术改良和生产力爆发的结果带来了社会的根本性变化,现代化的基本表现就是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转载 于:www.bjylD.com 月 亮岛教育网: 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7篇)。进入新世纪后,更显著的表现就是全球化。英国在17世纪率先启动了社会的工业化,其现代化方式成了后进国家遵照的基础途径。它是依赖资本运作模式的现代化之路,从生产方式上采用了市场主导模式,所有制形式为私有制,体制上推广民主选举体制,思维理念提倡自由化、个人主义,从而确保了资本的保值增值。资本主义现代化对全人类的整体进步发挥了十分重大影响力。同时,还应看到资本主义现代化导致了人和自然、社会、人际关系、自我等多重的社会矛盾,周期性经济危机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顽疾。

随着首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摸索出了独立于欧美的现代化途径,而且完成了经济的蓬勃进步,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高,甚至在二战后成了仅次于美国的第2强国。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现代化道路由此成了同时代社会主义国家模仿的对象,其中包含新中国。但是苏联推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导致了劳动者缺少主动性,企业没有进步的内发活力,整体工作拖延;并且中央集权体制使得政治过度干预企业经营,引发了产业结构错位,生产效益极低,人民生活逐渐变得窘迫。苏联模式的悲壮结局说明了这个现代化道路遇到了重大失败。

三、总结

我国特有的民情、使命和担当,要求我国的民族复兴之路必定是独特的。现代化的实现不但不可能照抄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而且也要有别于苏联计划经济的方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可以解析为“三个新”,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新跨越”,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生命”,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模式”。我国用实践表明社会主义不但能够和现代化有着良好的融合,并且还能融合得更好,对人类现代化和发展中国家的进步指明了可供参考的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范明英,刘旭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方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02).

[2] 任新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哲学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01).

[3] 阳国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方位、思维特质和时代贡献[J].社会科学家,2018(12).

[4] 董仲磊,权国兴,晁斌,陈晶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逻辑演进及其价值意蕴[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5).

[5] 董仲磊,权国兴.全面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划时代意义[J].青海党的生活,2018(09).

[6] 张兆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J].长白学刊,2018(03).

[7] 何军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探析[J].发展,2018(04).

[8] 黄相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N]. 浙江日报,2018-04-04.

[9] 杨晓晖,李艳,侯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研究[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8(02).

【作者简介】

毛时玉(1964.04—)男,汉族,湖北潜江人,大学本科,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四篇: 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向的内涵和现实起源,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看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新飞跃;在人类发展中重塑社会主义的新生活;开创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定位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们党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实,做出了全面、宏观、前沿的重要科学论断。正确分析这一关键论断,有利于全党和全民理解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坚持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进入自己的思想指导和行动计划,增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贡献的力量和信念。此外,如何正确看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向,也与我国的前进道路、前进方向、战略布局和战略水平有基本的相关作用。

  第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向的内涵和现实起源

  1.历史方向的内涵

  历史取向是人类活动过程中物质的实际状态,是由人类活动过程中纵向、横向、内向等多种元素组成的。历史取向是一个多维系统的概念,是一个由时间和空间集成的系统,不仅包括时间,而且还包括空间。历史取向特别指出了这个过程中的必然性和地位的关键性。在国家层面,历史取向是当前的前景和历史趋势。党的历史取向是党在世界发展环境中的边界,不仅包括党在时间尺度上的生存和进步,而且还包括空间尺度的边界。这个词用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相关文件。

  2.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向的内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有着多层含义,可从历史方位含义自身来延展对其的解释,也可从多个层面来阐释其详细的内涵。第一,就历史方位的理念来确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定位的含义,就是我国在人类历史进步的步伐、世界社会主义进步的步伐、我国社会进步的步伐中的位置和趋向,其不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局面的历史特性,也展现出其在横跨古今未来的空间特性。第二,从多维视角来表明它的内涵,有利于抓住其基本组成要素。历史方位有4种坐标,依次是时间坐标、空间坐标、发展坐标和矛盾坐标。从时间坐标观察,所谓的“新”字并非单纯的光阴交替,而是立足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十八大以后我国出现的全新面貌和获得巨大成果的总体判定。从空间坐标观察,与世界其它国家对比,我国逐渐摸索出来的“中国道路”具有独创性和特殊性。

二、如何正确看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1、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新跨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了改革开放之后最明确的政治主旋律,是我党带领全民族为完成复兴梦的远大目标而践行的历程。从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党领导人民为了达成这个价值目标,以完善的理论和扎实的践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上新的阶梯。这一理论所完成的时代性跨越是近现代全体人民前进过程中经验总结,是党领导下的伟大摸索的成就,是改革开放40年的壮伟历程的结晶。

完成复兴之梦的前提,是应当争取民族自主和国家自强。对此,近现代许多进步人士持续探寻和践行着各种强国富民的途径,农民起义、开化地主改革、民族资本主义革命、马列主义争相出场,走过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尝试了器物改良、制度改良、文化改良,尽管它们都大大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然而中国却未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直至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才创造了达成全民族的复兴之梦的前提。

完成复兴之梦的关键,是要摸索出崭新可行的前进之路。从改革开放确立的总体发展方针,要求全党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敢于创造,开拓出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随后党又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领全民坚定不移走改革之路,开放之路,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完成复兴之梦的理论动力和精神支持。全新的发展之路,使得民族复兴之梦有了最为关键的方向。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谋划出“五位一体”总战略。同时,还要围绕着“四个全面”指挥棒,贯彻执行“五大发展”新观念。在这一届党中央的带领下,中国国民经济维持着快速进步,医疗、教育、贫困等问题相继得到全方位的应对,民众财富持续增加,大众安全感、满足感有了明显提升,在世界上的形象大大改观。我国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平均贡献度大于30%,位于全球首位。我国提倡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得到许多国家的响应,改变着地区局势和当地经济结构。我国的整体国力持续提升,为全民族的复兴之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超越。

2、重塑了社会主义在人类发展中的“新生命”

肇始于16世纪初《乌托邦》一书思想的社会主义理念,装载着人类最美妙的梦想,并在世界各国普及开来,各个学者将它发展成为了科学理论,影响了世界500多年。从1900年代初期至今,全球的社會主义潮流进入了风起云涌、高潮迭起的阶段,其展现出一波高潮,一波低潮,再度高潮,再度低潮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首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标志着其从理念进入了实际,成为上个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全球局势为之一变,因此成为首个高峰。随着苏联体制获得的巨大成功,它成了绝大多数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模仿的对象。苏联模式是苏联领导人在缺少前人经历和参考的情形下,摸索出来的体制和方式。它结合了那个时代的国内外形势,通过实践建立了第一套社会主义体制。苏联模式最明显的体制特点就是采取了公有制模式和计划模式,忽略了生产整体的均衡性,不重视民众生活水平的改善;政体上选择了极权体制,忽略了各阶层人民广泛参政议政的宗旨;文化上极度一元化,舍本逐末,忽略主流意识形态维护,打击各民族各阶层的文化特色。在国内外形势突变的过程中,没能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所对应的上层建筑,导致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完全失效。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随之而来的是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低谷。目前,只剩下“1大4小”五国还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持续健全和推动着特色社会主义,使之在世界上大放异彩,显示出强劲的活力。“4小”即为越南、老挝、朝鲜、古巴,它们主动学习我国,也在探寻着符合自身情况的体制改革之路。欧美区域冷淡许久的左翼群体再度活跃,一波波示威罢工和占领活动将矛头指向资本主义体制;有的拉美国家干脆宣告本国已经转型成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化身扭转资本主义糟糕局面的势力。我党坚持把社会主义理念用在当下的时期,不但用得对用得好,使当今文明中增强了影响力和感召力,而且对人类社会前途给出新的观念、体制、道路和模式的新的选项。

3、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论针对国内或者国外,不论是在理论探索还是社会实践中,长期有着各样的误解,甚至有些西方右翼分子将其理解成“中国特色資本主义”。“中国模式”作为一种中立性评价,在国际上有着比较广泛的传播,也是对我国发展道路相对中肯的理解。虽然十九大召开前后,网络还有不少怀疑的争论,指出中国特色其实就是民主主义,乃至于资本主义的变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事实上结合了当前“和平与发展”主旋律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吸收世界一切先进科技和文化果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个解读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有别于苏联模式,补充了后发国家谋求发展的模式选择。

革命性的技术改良和生产力爆发的结果带来了社会的根本性变化,现代化的基本表现就是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新世纪后,更显著的表现就是全球化。英国在17世纪率先启动了社会的工业化,其现代化方式成了后进国家遵照的基础途径。它是依赖资本运作模式的现代化之路,从生产方式上采用了市场主导模式,所有制形式为私有制,体制上推广民主选举体制,思维理念提倡自由化、个人主义,从而确保了资本的保值增值。资本主义现代化对全人类的整体进步发挥了十分重大影响力。同时,还应看到资本主义现代化导致了人和自然、社会、人际关系、自我等多重的社会矛盾,周期性经济危机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顽疾。

随着首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摸索出了独立于欧美的现代化途径,而且完成了经济的蓬勃进步,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高,甚至在二战后成了仅次于美国的第2强国。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现代化道路由此成了同时代社会主义国家模仿的对象,其中包含新中国。但是苏联推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导致了劳动者缺少主动性,企业没有进步的内发活力,整体工作拖延;并且中央集权体制使得政治过度干预企业经营,引发了产业结构错位,生产效益极低,人民生活逐渐变得窘迫。苏联模式的悲壮结局说明了这个现代化道路遇到了重大失败。

三、总结

我国特有的民情、使命和担当,要求我国的民族复兴之路必定是独特的。现代化的实现不但不可能照抄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而且也要有别于苏联计划经济的方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可以解析为“三个新”,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新跨越”,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生命”,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模式”(转载于 :wWw.bJyLd.com 月亮岛教育网 : 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7篇)。我国用实践表明社会主义不但能够和现代化有着良好的融合,并且还能融合得更好,对人类现代化和发展中国家的进步指明了可供参考的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范明英,刘旭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方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02).

[2] 任新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哲学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01).

[3] 阳国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方位、思维特质和时代贡献[J].社会科学家,2018(12).

[4] 董仲磊,权国兴,晁斌,陈晶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逻辑演进及其价值意蕴[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5).

[5] 董仲磊,权国兴.全面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划时代意义[J].青海党的生活,2018(09).

[6] 张兆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J].长白学刊,2018(03).

[7] 何军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探析[J].发展,2018(04).

[8] 黄相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N]. 浙江日报,2018-04-04.

[9] 杨晓晖,李艳,侯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研究[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8(02).

【作者简介】

毛时玉(1964.04—)男,汉族,湖北潜江人,大学本科,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五篇: 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我们要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准确把握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方位、地位及其意义,从而全面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方向道路,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历史方位能够标识自身所处的位置,搞清来时的路,辨明前进的方向,它是人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时空坐标。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来说,要避免迷失方向,少走弯路,不走回头路,就必须准确把握自身所处的位置。既要搞清楚在自身发展历程中的方位,也要搞清楚在人类历史和世界发展中的方位,努力寻找自身发展与人类和世界发展的交汇点,把握时代脉搏,抓住历史机遇,从而推动自身又快又好地发展,既造福国家和民族又造福世界和人类。

  马克思主义政党十分重视研究历史方位问题,把科学把握历史方位、认清所处时代的本质和要求,作为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基本前提。列宁就是在科学分析世界资本主义和整个人类发展根本趋势的基础上,科学把握俄国社会发展历史方位和俄国革命根本趋向,根据帝国主义时代的特点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机遇,并结合俄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与要求,适时发动了十月革命并取得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发展特点与要求,认识并准确把握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判定,中国革命处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对这一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和道路,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发展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从而拉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科学分析国情,强调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历史进程。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从世界社会主义的大视野,全面系统考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完整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过程的分析,理清了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及其演进,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目的是要说明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其重大意义在于,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由来、理论渊源与发展脉络,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及其光明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同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现实的制度一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杰出人物臆想推动的结果,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进步潮流,植根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经过长期奋斗、创造与积累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所处历史方位的阐述深刻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九大在科学把握时代趋势和国际局势重大变化、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历史交汇期的特点,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这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成就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变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作为、新拓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第六篇: 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经过近40年的高歌猛进,中国在经济上富了起来,而且开始了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发展阶段跃迁。中国不是简单地跟在西方大国后面亦步亦趋的欠发达国家,不再是市场经济与国际惯例的学徒,而是作为极具活力的发展中大国为世界经济领跑,为世界格局整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特别是行为模式和心理心态也正在和将要发生着巨大的历史性转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再只是中国社会的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成功之路,而是意味着社会主义在现实社会中可以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让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从科学理论走向成功实践,让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潮开始走向复兴与兴盛,让世界两大主义与制度的较量态势开始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此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有了一条与西方不同但又极其可靠而现实的途径。

  这一新时代特征突出,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的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判断。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根据十九大报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里在表述上有两个不同,其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变成了"美好生活需要";其二是现状由"落后的社会生产"变成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哪?辛鸣表示:"'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更加广泛。它不仅包括过去我们讲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把它们称之为'硬需求'),更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人民群众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当家作主等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要'。原来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而是呈现出一种升级的态势。新生的'软需要'则具有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甚至可以说它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然解决起来难度也更大。"

第七篇: 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

  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所有的改变仿佛发生在瞬息之间。虽然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并没有亲身经历往昔的峥嵘岁月,但是怀揣着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我们都深谙今天的一切都来之不易。党始终扮演着向导的作用,为我们指引方向,带来黑暗中的光明。正是印证了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所论述的存在即合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无道理,中国共产党在黑暗的时代引领人们走向光明,带领人们经过一系列的奋起反抗成为了自己的主人。在新时代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新的理解和看法。

  党的十九大主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对此,我有以下见解:

  第一点:面对党和国家的新形势和赋予我们的新任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并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继续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立德树人。

  第二点: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行动指南,把教育事业放在第一位,因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们满意的教育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必须牢记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将学校引领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去,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添砖加瓦。

  以上就是我对我党召开的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理解和我自己尚未成熟的一些看法。在我看来,我党召开的此次会议打开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纪元,这次会议不代表否定和终结之前的想法和成果,而相反这次会议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着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事关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党一直发挥着先锋模范的带头引领作用,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一切事务的首位,始终遵循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原则,在如此长的岁月中坚持着为人民服务。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深入理解并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青年!

热门标签:
《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7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