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时间:2020-08-05 教育动态 点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人民共同的目标,并为期奋斗的生活方向。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供大家参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摘要:党的报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及发展中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有的放矢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好字优先:好比快更重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精神小康:更加灿烂的和谐文化;生态文明: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国情;经济发展方式;自主创新能力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的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所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国情省情实践相结合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同时,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相当突出。如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伟大成就,但是在我国农村还有2000多万的绝对贫困人口①;尽管我们在努力缩小城乡、区域的差距,但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②;尽管我国是贸易大国却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③;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层面看,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得到了较好维护,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分配不公,贪污腐败问题仍然存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遭遇“两难问题”:既要加快工业化,又要超越依赖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旧式工业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又要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广泛吸纳劳动力的优势;既要推进城镇化,又要避免大量圈占农田导致耕地减少,农民失地的问题。党的报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面临的这些矛盾、困难及发展中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有的放矢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一、好字优先:好比快更重要

  党的报告中列举十六大以来中国前进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放在首位。报告称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并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经济增长方式着重于总量,更强调了经济本身;经济发展方式更注重经济与其他事业的协调性,更突出了“好”字。坚持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质量、低产出、难循环的增长方式转变到生产要素优化结合和充分利用的少投入、低消耗、高技术、高质量、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用发展来代替增长,可以更好地体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征,用抓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的策略来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问题,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只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了,优化产业结构才成为可能,因为,合理的产业结构表明社会生产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党的报告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党的报告还用了相当的篇幅阐述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等具体措施。特别是“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新规定,这能够更好地反映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业人口的呼声与意愿。党的报告紧扣社会脉搏,顺应人民参与政治积极性不断提高的新情况,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要求之一,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加丰富,更加完备。

  三、精神小康:更加灿烂的和谐文化

  文化有多重含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党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文化上的要求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学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优先发展教育,保证公平的教育,可以做到每个人起点的基本公平;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基本要求。低收入者群体常常有家庭因病而陷入贫困,对于这部分群众而言,生活水平的稳定和提高,更需要基本的医疗保障。因此,党的报告提出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这就说明新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物质小康,更是文化小康和精神小康,今后,党坚持“以民为本”的政治取向,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

  四、生态文明: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不仅是长远的民生问题,更是一种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党的论述生态文明,从经济建设入手,提出了解决当前紧迫的环境问题的方略: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最后落脚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人民只有生活在天蓝水碧的环境里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把矛盾和困难变为发展机遇,这是一个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政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所进行的自我完善,也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理念和实践中不断进步的党,必将把中华民族引领向洒满阳光的和谐小康之路。

  注释

  ①去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将近1.2万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足3600元,二者相差三倍。

  ②按照2006年数据,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GDP的比值是3.26:1.09:1;上海人均GDP达到75990元,而贵州只有5750元。

  ③党的代表高虎城说,我国出口8亿件衬衫所得利润才能挽回一架空客A380飞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基地,但出口手机附加值低,手机核心芯片长期依赖进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摘要: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在2020年让八千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到2020年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必须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面发展的和谐社会。虽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是困难的,但是在党中央和习总书记的领导下,我们一定可以实现。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主要方面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经济窘境

  (1)关键性结构转型滞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是衡量经济现代化程度的基本指标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性的指标。即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我们所要求的目标,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就此判定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中东产油国并不被列入已经现代化的国家之列,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工业所占比重太小,缺乏制造能力,产业结构与先进国家的相差甚远。从结构转型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达到了800美元之后,我国的经济并没有完成一系列关键性的结构转化。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转型、就业结构转型、城市化过程和社会分配结构转型滞后。[1]

  (2)实现关键性的结构转换。2020年我们实现社会全面小康,人民全面脱贫,我们需要提升的数据指数是空前的,我们要面对的社会结构转型也是空前的。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完成一系列结构性转换,但这个转换需要在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的基础上进行。扩大经济总量,固然是进一步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需要,而且是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需要,是促进一系列结果转换的需要。我国GDP翻两番对于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十分必要的,举例来说,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倍,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将从8.9万多亿元增长到35万亿元,按目前汇率折算,将超过4万亿美元,大体上相当于目前日本的水平。但事实上,我国仍处于结构转型期,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是有的。[2]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政策抉择

  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政治,在现有的根本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同样要具备赋权、参与和利益协调机制等政治因素。赋权首先是一种扶贫理念,主要是针对扶贫援助项目如何能够真正落实、让目标人口实际收益。家庭承包责任制是一种制度创新,它赋予广大贫困的农民控制农产品生产的关键决策权力,在集体农业时代他们丧失了这种控制权。这种政策的一个重大意义是在广大农村恢复了激励机制。这一改革首先在地方层次上进行试验,然后被引向全国,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同时也释放出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机制与制度合理、公平、有效,使阶层利益得到合理有效的调节,只要社会保障体制能够充分发挥其双重职能,我们就能较好地处理各种现实中的利益冲突,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顺利实施。[3]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文化建设

  (1)构建多元文化投资体系。为了解决文化发展与文化投入的矛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建立一个国家、集体、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投资体系。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一方面要按照中央文件精神,落实文化经济决策。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完善政府的文化投资方式,增强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功能,提高政府文化投资的效率和效益。政府要运用各种政策杠杆,鼓励其他产业部门、社会组织或个人投资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除了继续认真执行对文化企业单位的税收减免和所得税返还政策外,文化产业门类要尽可能减低门槛,逐步向民营资本开放。例如,要积极吸引外资参与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以及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经营。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中的股份制企业,实现股权的多元化和社会化。[4]

  (2)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异质文化只有通过不断接触和交融,适时地、多维地、创造性地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要素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营养,从而扩充和丰富自己的文化特质,富裕自身文化形态以新的内容和功能,才能永葆先进性,更具生命力。例如“引进来”与“走出去”要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大胆地“引进来”。因此,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应当充满自信,应当主动积极地将我国的优秀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介绍到国外,让世界逐步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以扩大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5]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社会问题

  (1)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GDP跻身世界一流强国,居民平均收入大幅增加,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范围、水平、程度领先世界,担我们必须清楚近二十年的发展多数集中在城市,我们的农村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后,我们必须将农村发展作为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直面问题,克服困难才能顺利实现全国的小康目标。现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提高到2476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7.2%,但分阶段看,增速是先快后缓慢,特别是1997年以后,国家经济总量体量巨大,再保持持续的8%以上高速增长是很困难的,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60元,每年的增速要达到5.5%到6.6%才行,所以要达到此目标,还需要很大努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目标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如果对农村没有特殊的社会保障措施,实际的收入差距也不会缩小,到2020年如果城乡差距还是那么大,就会影响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6]

  (2)缩小农村发展差距的对策。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现状和原因的分析,严峻的“三农”问题告诉我们,长期向城市倾斜政策,已在各方面造成了严重后果,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首先,要从根源上减轻农民的负担,要从制度上理顺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在农村继续实施费改税的改革,例如以试点费改税的安徽和湖南地区,效果很好,能减负30%到50%。要千方百计从农业增产增收着眼,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优势地区和产业带。其次,要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建立农业保护机制。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是一个比较弱势产业,因此对农业采取保护机制十分必要的,应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制定保护政策,并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然后,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要把农村的教育经费比例纳入全国教育经费比例当中,要逐渐扭转基础教育由农民负担的状况,实施真正的九年义务教育。并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意识和信息化知识的教育,以提高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节生产结构的能力。[7]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有益于中国未来的发展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转 载于:Www.bJyld.com 月亮岛 教育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如今中国正处于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转变的新局面,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关键性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成为全面小康阶段还有很多困难,第一,贫困人口基数过大,习总书记报告中提到的八千万贫困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十六分之一,第二,贫富阶层分化过于严重,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收入开始拉开,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是很正常的,但如今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有很多不合理因素发挥了很大作用,让人难以接受。第三,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众所周知,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沿海内陆间有着较大差距,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医疗卫生福利等都不平衡。第四,结构性转变滞后问题。直到现在这四个方面依然存在种种问题,甚至停滞不前。鉴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增长”视为“发展”,也不能把经济问题同其他社会问题对立起来。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建设由物质层面扩展到精神层面,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生态领域,由社会建设扩展到人文建设。在物质保障的前提下,充分发展教育,改善居住、社保、环境等条件。除此之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是全民共享的小康社会,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无论是沿海还是内陆,无论是东中部还是西部,都要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计划当中。我们要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均衡中求发展,不可顾此失彼,不可急功求成。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党之所以特别重视和强调人民利益这个基础,因为我们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和谐并且有序地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什么时候宣布进入小康社会,什么时候宣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什么时候提出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高度统一完全是个时机问题。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承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还要深刻认识到在当代加强教育、提高人民素质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要形成学习终生,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并致力于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支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身心健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提高和改善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转载于 :www.bjYld.com 月亮岛教育 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参考文献

  [1] 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第33~3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第39~4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 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第274~27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 胡大平、姜迎春、郭榛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第337~338页,2005.

  [5] 胡大平、姜迎春、郭榛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第338~339页,2005.

  [6] 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第139~14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 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第147~14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摘要:党的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是我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全面小康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框架体系、目标要求的充实、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新内涵

  引言

  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等都发生变化,我国已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在这个阶段,“生存性问题”压力减弱,“发展性问题”压力增大,已经到了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时期。

  1 在发展中不断深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讲,我国面临着两大矛盾和两大任务。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两大任务:一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有保障的公共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促进公平、可持续的人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在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及时、科学的调整和完善,这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建设更高标准的全面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而仅仅过去五年,我党又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审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之路,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出更高标准。

  2.1 指标值由“总量”调整为“人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总量反映国力,人均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共同富裕程度,它构成了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公平表征。指标变化表明从追求经济增长、强调产出能力的绝对量,转向追求经济发展、强调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相对量,人均考虑了人口增长因素,突出了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我国经济总量突破21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000多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0多美元,提前实现了本世纪头一个10年翻一番的预期。我国经济位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国民总收入排名第129位(2004年数据排名)。根据世界银行的《2003年世界发展数据手册》,世界人均国民总收入是5120美元。无论从排位还是从绝对量比较,我国人均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很大。如今,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尽快提高人均水平,按人均GDP翻两番,考虑汇率和人口因素,届时将可以实现人均4000美元左右。

  2.2 目标值由“基本实现工业化”调整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党的报告谈到全面认识新形势新任务时,在党的十六大强调的“四化”基础上增加了信息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两次现代化进程,第一次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次则是指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实现工业化为主要标志,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冲刺期,但面对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格局,中国必须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开始向第二次现代化,即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迈进,肩负起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快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2.3 体制目标由“建成完善”调整为“更加完善”。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提出到202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2.4 城市化进程由“城镇人口比重较大幅度、三大差别逐步扭转”调整为“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城市化是第一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集约程度”和生活质量,是现代化的质量表征。按照国际工业化的一般标准,城市化(非农业人口)比重在60%以上,我国2006年城镇人口比重为44%。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很大,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3 走“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之路

  党的报告中提到“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这一顺序的变化深刻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好”讲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讲的是发展的速度,但速度之“快”,基于质量之“好”,“好”是“快”之前提,在“好”的基础上的“快”才是真正意义的、长久不衰的“快”,能够行稳致远。

  3.1 翻两番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党的报告的一个新意是,在谈到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放在了第一位。据有关数据显示,尽管2006年中国贡献了占全世界5.5%的GDP,但中国为此消耗了占全世界15%左右的能源、30%的钢材和54%的水泥。资源和环境压力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而改变这种压力的根本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生态文明。

  3.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外生发展向内生发展转变,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发展,由效益优先向公平优先发展。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替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仅一词变更,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量的概念,着重于经济总量,经济增长方式则是就经济增长本身的投入产出而言。

  3.3 突出消费拉动,普遍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由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同时拉动的,三者之间存在相互消长的关系,尤其是消费与投资的这种相互消长关系更为直接和明显。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几乎形成了一种定势,即投资和外贸成为强势推动力量,而消费则不时处于疲势或弱势的状态。高投资、多出口,使我国经济保持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同时也面临投资过热、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压力等问题。在经济发展初期,一个短时期或者某个特定时期内出现这种状态,倒也未有大碍。但是,从长期的经济发展来看,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就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了。

  3.4 保障社会公平,均等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表现出的不公平的形式多种多样,原因也很复杂,既有历史、自然、制度和政策的原因,也有市场不完善?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不公平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决定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持续的努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均等化不等于平均化,而是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尊重社会成员自由选择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制度,要将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现阶段重点应努力推进城乡区域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热门标签: 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