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

时间:2020-08-31 教育头条 点击:
研究生队伍是我国学术事业的储备力量,其学术道德水准与学术研究能力直接影响我国学术水平的发展。本站为大家带来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

  1 成因

  一个是外部因素,另一个是内部因素.其中,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

  1.1 外部因素

  1.1.1 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们的社会现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在市场经济尚未成熟的环境下,道德教育处于相对滞后状态,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受到很多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功利主义盛行,整个社会充斥着一种浮躁的气息,道德水平出现滑坡的现象.研究生学术不端就是社会不良思潮、不良风气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缩影,也是部分研究生道德滑坡的具体表现[1].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用主义”经常充当龙头老大, 部分人为了就业、升职等需要考研,只求顺利毕业,早日完成个人发展规划,用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面对学术.当一部分人不顾诚信,抄袭论文也能顺利完成学业时,另一部分人中的大多数便趋之若鹜,纷纷效仿.

  1.1.2 科技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获取知识便捷的同时,也为抄袭这种行为提供了方便之道.研究生在研究某一项课题的过程中,不可能单纯依靠想象和尝试就能得出结论,而必须查看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所研究内容进行调研或实验,要掌握课题的相关研究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遇到的瓶颈等大量资料,对所研究课题有了全面了解才能够写出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的高质量文章,然而部分研究生对何如正确使用文献却并不清楚.参考文献是研究生撰写论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论文复制比例过高.研究表明,博士、硕士已发表文章篇均参考文献分别为11.96篇、6.56篇[2].电脑的普及和网络信息化的传递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你可以很容易地查询到各领域的研究现状、进展和数据,也能够方便地下载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论文、参考文献等资料,这些素材被整合利用,便成了一篇新的论文.在网上,代写论文、代发表论文的信息也随处可见,对于如此庞大的信息市场,学术检测和监管也显得力不从心.

  1.2 内因――研究生自身因素

  学术道德水平低下直接导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以上所有成因都只是外部作用,最终造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主要归因于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低下,这是内因,起决定作用[3].部分研究生自律能力差,想走捷径早点完成学业而投机取巧,缺乏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自身知识面不够宽,不注重其他知识领域知识的学习,动手能力下降,一些实践性很强的知识自然很难掌握,这就使得在写论文时笔下没货,言之无物,致使不得不求助他物,抄袭已有的成果自然成了快捷方式.当系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时,是很难做到旁类触通的,由于知识的货量不多,货质不高,货源不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创新便成了很多研究生学习的瓶颈,想写点东西,可苦于无物,不得不另辟蹊径.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在入学的时候就抱着“混”毕业的心态,只求顺利毕业,为以后的工作发展奠定基础,自然不会用严谨的心态去对待学术研究.这部分抄袭论文的研究生还影响了部分处于思考抄与不抄状态的同学,不少同学终究没抵挡住诱惑,导致抄袭阵营日益壮大.

  2 原因分析

  2.1 诚信教育不到位

  诚信教育的普及不到位,工作落不到实处,是导致研究生形成抄袭论文习惯的原因之一.研究生教育中只重视学术研究技术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教育,致使教育的功能严重缺失[4].我们的研究生没有受到良好的学术规范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了一纸空谈.目前,各大院校纷纷开始重视诚信教育,开展各种道德教育培训、宣传活动,制定一系列有关道德规范管理条例等,以改善日渐突兀的诚信问题.但失德、失信现象仍然存在,很多人认为这一类的教育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可见诚信教育效果并不显著.学校缺少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的专门课程,没有将学术教育融汇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使学术诚信教育失去了最佳载体[5].

  2.2 监管制度和惩处措施的不完善

  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健全的惩处措施是保障学术诚信的重要手段,对打击研究生论文抄袭现象等不良学术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学术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相应的惩处措施也不够具体和细化.高校虽然设立了研究生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督导团以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但在这些机构行使职责的过程中,仍然被很多研究生认为监督和惩处的力度不够.在遇到学术不端行为时,部分培养单位或导师处于保护“本位主义”会为自己的学生找借口,甚至对于部分“特殊身份”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摆出监管中的漏洞让他们钻,这使得制度成为了一种摆设,不能够真正实现监管的作用.学术上的违法违规成本低下,相关制度和措施的可行性不强、落实不到位都成为了诚信教育的绊脚石.

  2.3 导师责任制的不完善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普遍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及价值观念对研究生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6].有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研究生学位论文复制比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导师指导的同届研究生越多其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文献复制比就会越高[7].据2008年中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显示,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10人(含10人)以上.201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师生比已达到6∶1[8].显而易见,一个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过多,这直接导致在读研究生能获得导师一对一辅导的机会少之又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遇到问题时不一定能得到及时解决,应该学习到的,本应由导师指导的知识就大打折扣.加之本身工作竞争激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等因素,研究生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获得的知识都会减少.那么,当研究生没学到系统充实的知识,写不出高质量的论文时,为了按时完成学业,获得学位,不得不铤而走险,通过抄袭或其他途径来完成任务.

  3 防范措施

  3.1 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和学术研究的传承发展,而科学的学术规范体系、良好的学术道德、健康的学术氛围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障[9].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和高校的共同努力,相关部门要加大诚信教育方面的宣传,积极传递“正能量”,扩大民众接触诚信教育的机会,给予民众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达到倡导良好社会风气的目的.高校要重视自身院校的学术环境建设和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时的学术诚信教育,拓展多元化的诚信教育方式,结合研究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诚信教育的相关活动,把诚信教育列入必修课程中去,制定明确的内容和标准,并且需要得到反馈,以确保落实.

  3.2 完善管理制度和惩处措施

  目前国外对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从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学校道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但是缺乏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及培养体系整体的视角来审视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其多维的成因[10].完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学术监察制度,可以使学人中的失范行为得到有效的识别,从而起到遏制其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动机的作用;完善的惩罚制度就可以使违规者得到应有的惩罚,使那些精于算计的理性人感到违约成本太高而不敢越雷池一步[11].当道德不再能切实约束人的时候,法规及其他相关规章制度就该行使它们的作用了.首先,要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设定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标准,具体和细化评价指标,这才能在管理过程中有理可循、有据可依.强化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学术评定委员会等机构的分工和职责,并设立第三方对其工作进行监管,加强管理作用,确保制度的落实,使之更加规范化.其次,要健全并严格执行学术奖惩机制,加大学术不诚信行为的惩处力度,鼓励研究生勇于探索,对遵守诚信并有创新性研究发现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违反学术诚信规定的严惩不贷,并公开通报其不诚信行为,以儆效尤.

  3.3 完善导师责任制

  当生产力跟不上内需时,高校不能只顾数量而不顾质量,高校应反思扩招带来的恶性循环,及时纠正过度扩招的行为,根据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能切实得到导师必要指导的情况下确定招生名额.首先,要加强研究生导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一支师资丰富、师德高尚、学术精湛且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充分发挥老一辈学者在教学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对科学严谨细致、献身研究的楷模作用.努力保证导师的“精力”,才能在学习指导过程中对学生“尽力”.其次,高校应该很好地协调导师的科研及教学时间,以保证正常的教学时间、导师和研究生的接触时间,来增加相互交流,请教问题的机会.再者,导师应做到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脚踏实地地做学问、搞研究,给研究生树立榜样,而且在学术问题上应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来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已有的成果,应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不能因为部分“特殊学生”的“特殊身份”就给予不同对待,制定不同要求,保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的研究成果,不弄虚作假.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扩展研究生导师“传道”的内涵,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在与研究生交往的每一过程中,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教育,进行学术道德指导[12].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折射了很多社会问题,这是值得所有相关人士认真思考的.我们应该以政府部门为主导,通过社会环境及高校的积极配合,加强诚信教育,完善导师责任制,并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来规范学术不端行为.在导师努力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和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使人们明确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则和道德底线将有助于从源头上杜绝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13].研究生应严以律己,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扩大知识面,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重视创新.从而从根本上杜绝研究生论文抄袭现象,创造公平的学术竞争环境.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

  一、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

  (一)科研人员缺乏个人修养

  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究其首要原因,应为学术人员自身道德的缺陷。学术成果的取得涉及到科研人员获得学术资源的好坏、个人名誉以及物质奖励等方方面面,这诸多因素都给科研人员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为取得学术成果无视学术道德,降低自身作为学者的道德底线。认为只要自己的学术成果突出,就能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提升自身的地位,所以使得部分科研人员放弃基本的道德素养,造成抄袭、伪造以及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的普及并没有提升受教育者的学术道德。我国的填鸭式教育模式,使得受教育者只注重学习成果,所以使得很多高水平的文化学者,缺乏个人的学术道德素养。同时,学术研究的过程充满复杂性和创新性,部分科研人员,特别是高校教师,不要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导致科研人员缺乏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去创新的结果就是抄袭别人的学术研究。

  (二)缺乏良好学术氛围

  由于我国正所处在一个特殊变革的时期,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使得不健康的学术风气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对整个学术科研群体的声誉造成恶劣影响,进而对社会风气产生了负面的示范效应。为了追求学术成果,部分学者急功近利,采用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个别教师受到官本位思想影响,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在教师队伍中滋生,学术诚信环境受到破坏,使得教师只追求自身职称利益。由于高校对教师的学术要求具有强制性,教师的学术研究缺乏自主性,大部分高校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对教师科研的考核标准,然后采取一刀切式的评审方式对学者、教师进行评价。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双一流”大学,高校在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为通过评审考核,更是滋长了不良的学术风气,各高校为通过评比暗自较劲,对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是由于学术的压力和单位的放纵,缺乏良好的学术氛围,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生。

  (三)学术制度存在缺陷

  学术不端行为界定方面,“学术不端行为”内涵与表现形式不断丰富,边界不断清晰。学术科研制度的缺陷是导致学术不端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由于单位在制定科研考核制度时,要求每个年度要完成硬性的考核指標,这促使科研人员过度追求数量忽略质量,我国学术成果主要以论文、项目以及著作等形式作为考核指标,并具体量化到分值比例,

  所以,使得科研人员只关注学术文章的数量。其次,预防教育不到位,科研人员不重视学术道德,学术道德教育也没有与研究人员考核挂钩。最后,我国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力不足,法律法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较轻,相关规定不够详细,这表现在大量的非有意或非故意的行为不被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制度没有跟上时代变化,越来越多的学术不断行为具有隐蔽性,例如,有些人将中英文相互转化来规避查重,目前我国的检测技术相对落后。

  (四)社会监督力度不够

  首先,是出版社在学术期刊发表之前的审核力度不够,审核不严,甚至有的出版社成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帮凶,在为学者发表文章的过程中谋利,只要作者提供规定的出版费用,可以无条件为作者发表文章,不注重学术成果,甚至有的出版社采用竞价方式为作者刊登学术论文,由此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其次,随着网络的发达,淘宝等虚拟店铺的监管不到位,没有及时察觉这种不道德的学术交易,使得学术买卖市场迅速繁荣,不法行为日益滋长;最后,新闻媒体监管不到位。新闻媒介作为社会重要的舆论监督平台,并不十分关注学术造假等行为,通常通过举报人举报,或者是通过微博热搜等信息平台上的消息,才会选择报道这类新闻,并且新闻媒体能够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方向,不能过于偏颇,有些媒体为了自身阅读量,过分注重噱头,根本没有进行充分的跟踪调查,就对新闻进行报道,有违媒体人的道德。

  二、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

  (一)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升学者学术道德水平

  提高学者学术道德水平,是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本措施。只有学者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才是治理学术不端问题的根本所在。高素质的高校科研工作者是教育的本源,师风师德建设是教育的灵魂。高校教师要自尊自律和淡泊名利,为学生做好榜样。学术道德教育要体系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过多的是在关注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方法的传授,而对于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比较欠缺。学术道德教育仅仅停留在讲座宣传层面,没有将学术道德教育作为培训体系或者学习课程,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应建设学术道德教育体系,将学术道德作为学科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可以通过案例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对学术行为不端者,不仅要使其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还要让其饱尝名誉损失之苦(转载于 :www.BjYld.com 月亮岛教 育网: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同时更要加强师德培训制度,将学术道德作为考核标准,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档案,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教师严肃处理,及时公布学风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等等。

  (二)营造健康学术氛围

  高校教师作为应试教育的成功者,其身上也存在应试教育在人格培养方面的缺陷。蜻蜓点水式的道德教育难以与不良社会风气相抗衡。高校要积极构建学术诚信文化价值体系,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理念和行为准则。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活动,学术道德深入人心,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高校教师安心搞科研,踏踏实实做研究,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不受利益影响,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科研工作。另外,要将规范管理应用到道德教育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学术不端行为,建立问责机制,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坚定学术态度严谨人员的信心,重视和鼓励这样的人员的发展,由此带动学术环境的优化,帮助更多学术不严谨和态度不端正的科研人员重新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意识,使其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同时,还要将学术道德教育常态化。要将学术道德氛围的培养具体落实到各个环节,多开展和宣传学术道德高尚的先进人士,适当给予口头和物质奖励,将榜样的力量发扬光大,做到教育就在平时,榜样就在身边,使高校教师建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只有做到学术界的风清气正,才能真正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众所周知,一项学术成果的诞生,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反复论证和研究,这其中包含了无数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只有公平公开的科研环境,才是对科研工作者最大的鼓励和安慰。

  (三)加强学术制度建设

  一是要完善学校评价制度。我国学术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程序缺乏統一标准。因此,应将学校处理程序规范化,建立举报投诉、受理询问以及治理的程序。还要做到职责分离和权力相互制约,将行政权限和学术权限分离,设立单独的学术管理部门,应明确划分具体职责。同时,要解决科研人员只注重学术研究数量而忽视质量的问题,首先学校就要改变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和评价标准,鼓励本单位人员发表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对于取得科研项目突出的人员,制定适当的奖励制度,规范化的学校制度有利于解决学术不端问题。

  二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即使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但“弹性有余、刚性不足,说理性有余、操作性不足,警醒性有余、惩戒性不足”。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还需要法律制度的的强制要求,只要加强制度建设,才能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首先,要出台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将学术不端行为具体化;其次,要明确界定学术不端行为,让科研人员清楚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包括的内容以及治理程序,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程度,根据不同程度,明确划分违法与违规的界限;最后,要科学规范惩处标准,让大家清楚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应付出的代价。只有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才能让正真有才华的人感受到公平和正义,有利于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

  (四)加强社会监督力度

  首先,加强出版社审核力度。为解决我国目前出版社审核不到位等问题,应提高编辑人员的审查能力,期刊编辑审核部门应注重作者的研究创作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创作,同时,出版社还要强化发表文章的审查程序,完善审核流程,可以聘请一些更专业和权威的人士进行审稿,实行匿名评审制度,最大程度上保证其公正性,杜绝发表学术不端的文章;其次,加强电商管理。各电商平台应更新技术,使平台无法进行学术交易,加大对学术交易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制止不道德的行为;最后,发挥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新闻媒介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监督作用,主动深入调查,动员更多社会公众的力量,共同监督学术不端行为,同时还要做好宣传工作,让人们正确认识知识产权,维护更多辛苦进行学术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建立新闻媒介监督约束机制,形成完善的学术监督体系。用社会各界的力量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监督。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而,研究生培养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其学术不端行为日益频发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准与学术研究能力的高下,直接影响着我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乃至综合国力的提升,探讨与防治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问题的意义由此凸显。

  一、概念界定与行为表现

  学术不端行为,或称学术不当行为、学术不良行为。2007年1月,中国科协技术协会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对其做了明确的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列举了七种学术不端行为。

  1.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2.篡改他人学术成果。

  3.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

  4.伪造注释。

  5.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

  6.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

  7.其他学术不端行为。”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不端行为定义为:伪造、篡改、剽窃和“其他严重背离公认准则的行为”②美国公共卫生局(PHS)给出的正式定义是:“在申报、开展或报道研究项目过程中,出现伪造、篡改、剽窃或其他严重背离科学共同体所公认的东西的行为。它并不包括在解释或判断数据过程中诚实性的错误或诚实性的偏差。”③从学术不端概念定义可见,伪造、篡改和剽窃是其重要特征。结合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表现主要包括:论文抄袭、剽窃、伪造或篡改实验或调查数据、学术成果低水平重复、一稿多投或多发、论文买卖、引文不当或不加注释、杜撰参考文献、通过非正当渠道发表低水平文章、文章署名搭便车等。

  二、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

  1.外部因素。①培养机制与学术评价体系的单一与滞后。目前研究生培养课程与教学仍然沿用知识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利于创新意识与思辨能力的培养。硕士研究生学制通常2至3年,除课程学习时间外,真正用于学术研究的时间并不多。当前研究生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过分偏重量化考核的特点,重“量”,不注“质”,关注的重点在于发表了多少篇何种级别的论文。加之多数高校对研究生都有公开刊物论文发表的刚性任务,压力之下必然会出现以学术不端方式走捷径的现象。②学术规范制度与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目前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与管理过程中,并未明确制订相关学术规范制度,对学术规范的基本教育和养成性训练缺位,许多研究生不知学术规范为何物,引文意识、知识产权意识淡漠,伪引、虚引、抄袭、拼凑等现象比比皆是,客观上助长了学术不诚信氛围。③导师指导与示范效应的欠缺。导师及其导师组是研究生培养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转载 于:Www.BjYld.com 月 亮岛教育网: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导师不仅承担着“授业、解惑”之职,更肩负着“传道、育人”之责。近年来,由于扩招数目激增,导师与其指导的研究生之间的师生比严重失调,导师超量指导各类型研究生的客观情况并不少见。而部分导师或因自身学术素质与学术水平较低,成为学术失范的“反面教材”,甚至或因忙于个人事务抑或责任意识薄弱而忽视对研究生的指导,弱化了对研究生学术诚信以及学术能力的培养与引导,导致研究生学士不端行为防治的第一道防线的缺失。

  2.内部因素。①学术动机异化。在功利性价值观的影响下,很多研究生仅将读研视为缓解就业压力、谋取优厚薪酬的跳板。入学伊始,考虑的便是怎样省时省力地应付学校规定的研究任务,以便获得求职的更多时间。即便从事学术活动,也是将论文写作、课题研究作为一种暂时工作,缺乏长远的学术事业意识,急于积累学术资本。然而学术积淀绝非一蹴而就,非经艰辛的研究过程,无以获得真正的学问。②学术道德素质偏低。我国学术传统中知识产权意识与研究生学术诚信、学术规范教育的缺位,使得研究生的道德素质与诚信意识普遍较低。具体到学术活动中,即体现为“拿来主义”盛行,不问出处,不加引注,据为己有。技术性过失有之,但更多的则是明知失范。在利益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同辈中的越轨举动取得的好处激起了群体的效仿,集体无意识渐成风气,导致学术不端行为日趋泛滥。③学术研究能力匮乏。伴随研究生的扩招,素质参差不齐的学子不断涌入研究生的行列。先天的不足、学风的散漫,加之研究生培养体制及导师指导等外因的不力,导致许多研究生在文献查找、调查研究(诸如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分析)、数据处理、实证分析等重要的学术研究能力方面,欠缺系统训练,也就缺乏发现、研讨并解决问题的学术能力。

  三、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对策

  1.确立弘扬诚信的舆论导向,净化社会风气和学术环境。大力开展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素质教育,增强研究生群体的学术自律。弘扬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净化学术空气,优化研究生的培育环境。此项举措任重道远,却势在必行,理应上升到国家层面,由教育、宣传、纪检等多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创设健康、和谐的学术生态环境。“修德而后可讲学”是清代学人黄宗羲对平生治学经验的总结。德为学之根本,不修道蓄德,则不能为文作学。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慢慢积累的过程,既需要外在的教化,更须有自身的学习与素养,才能固化为不变的内在准则与行为规范。从新生入学到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从校园橱窗到校内网宣传,利用开设学术规范课程、举办学术诚信专门讲座、签署校内荣誉保证书(由学生自愿签署的保证在学习和学术活动中遵守学术诚信的学术诚信誓言或承诺)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的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摒弃急功近利的学术投机思想,树立正确的学术理想与学术责任感,培养其“慎独”的学术态度,逐步实现学术道德的自律。   2.建立与完善研究生学术规范,改善研究生学业与学术评价机制。学术规范是指学术研究群体所共同拥有的某种知识与信念、解释的模式与理论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方法标准,侧重于学术研究的具体操作规则,包括学术论文撰写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署名规范、学术评价和批评规范等。教育部近年来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各校可依据实际情况,对学位论文质量标准和规范、考试纪律以及研究生课程论文、文献查阅综述等日常学术行为作出具体明细的规定。不仅只针对发表的学术成果,还建议将研究生日常学术行为,比如平时作业或课程论文的质量等纳入评价的范围。鉴于目前研究生培养的类型的逐渐多元化,避免用单一的学术性标准来要求与衡量。类似于取得学位必须发表具体篇数学术刊物论文之类的刚性要求,可适当依据具体情况,弹性处理。在评奖、评优过程中充分发挥公示的实际作用。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制定有效的监督与惩戒制度。在高校学术诚信建设过程中,导师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必须通过实施严格的遴选,确保具有资格者加入导师的行列。坚持对导师进行相关的学术诚信政策教育,敦促、导引导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学术修养,增强教育责任心,在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验开展、开题管理、中期考核、学位论文把关等培养的重要环节,切实加强指导与监督,真正发挥研究生的学术引路人的作用。培养单位还应设立专门的督查机构和人员,对研究生学术规范的实施状况与结果进行监控。建议成立“研究生学术奖惩制度督察专家组”,由各院(系)的教授、导师和研究生院(处)的相关管理人员组成,开展定期检查;还可以实行督导员制,实时监督,一旦制度决策、实施和结果存在问题,立即予以指出并纠正。为了更好地进行监督,保证奖惩制度的顺利执行,必须对包括工作流程、工作方式等监督工作任务进行明确规定。对督查判定的学术不端行为,应严肃处理,严重者甚至可以采取学位申请中的“一否决票”。目前情况下,采取纪律处分,加大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成本,惩前毖后,仍有其必要性。

热门标签: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