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纪委一把手监督的存在的问题六篇

时间:2023-08-21 教育动态 点击:
一把手是指各种组织、单位内部的最高领导人。 一把手的基本特征是拥有实际上的人事权、经营管理权、财务管理权和职务、薪资调动权。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对纪委一把手监督的存在的问题六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纪委一把手监督的存在的问题1

  近年来,东和乡纪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关于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切实履行监督责任,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主业,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原因,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履行纪委的监督责任,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是各级纪委尤其是基层纪委必须加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新课题。结合基层工作实际现就基层纪委在落实监督责任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以及对策建议分析如下:

  一、 基层纪委在落实监督责任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监督缺乏信心。部分基层纪检干部对纪委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中肩负的重大责任认识不深刻,责任感、使命感不强;部分基层纪检干部把监督与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就某项工作进行督查等同起来;一些乡镇纪检干部好人主义思想严重,不敢硬碰硬,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敢负责。作风督查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查处的作风问题和腐败案件不多,通报曝光力度不够,震慑力不强,让一些人心存侥幸,顶风违纪。

  (二)机制不完善,监督难度增加。党章对纪委的组织协调作用虽然作出明确的规定,但目前仍没有任何条例、规定、文件对组织协调的范围、内容、方式、程序进行规定。从目前工作开展情况看,监督方式单一、老套的问题依然存在。如责任制考核是落实监督责任的重要方式,但由于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和指标设置不够科学等,导致考核中发现不了问题,实现不了监督。部分乡镇纪委重监督检查,轻责任追究,导致监督检查流于形式;部分纪检干部不愿得罪人,不想钻研纪检监察业务,导致监督底气不足、力度不大

  (三)同级监督难,监督存在缺位。很多乡镇纪委没有认真理清自己的职责,加上有些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常常让纪委出面做一些“老大难”工作,一些重点工作安排纪检监督机关全程参与,让纪委在一线推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且经常出现“协调变牵头,牵头变主抓,主抓变负责”的情况。纪委书记作为党委班子成员,“一口锅”里吃饭,监督主体在人、财、物方面依附于监督客体,过多地强调服从,而忽视了监督。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领导的力度还不够大,纪检监察干部考核、选拔任用机制还不够完善,以致监督放不开手脚,监督责任落实难以到位。而基层纪委对于下级党组织的监督大多注重于对工作效能、廉洁自律方面的监督,对下级党组织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情况的监督不到位。

  (四)“三转”推进慢,监督存在错位。一是乡镇工作点多、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各部门都存在人手不够的现象,乡镇纪委书记虽是专职的,按照“三转”要求,乡镇纪委书记不再分管纪检监察以外的其他工作,实际上还是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主抓的纪检监察工作上,还得必须服从乡镇党委安排,除纪检监察工作外,乡镇纪委书记还得参与其他工作,无法保证有足够精力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监督工作难以深入。乡镇纪委副书记和其他纪委成员在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同时,还存在兼职其他工作,甚至兼职多项工作。大多乡镇纪委存在专职人员不专干,兼职人员不愿干的问题;二是乡镇纪检监察干部业务素质不高。目前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熟悉金融、财务、审计、法律等专业的人员较少,在从事纪检业务之前,大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或是系统的岗位业务知识培训,对纪检业务知识知之甚少,普遍存在上岗时没有培训,在岗时没空培训等问题。乡镇纪检监察干部业务素质不强,直接影响到乡镇纪委监督执纪问责职能的发挥;三是乡镇纪委查办案件能力不足。在现实工作中,乡镇纪委不具备查办大案要案的能力。对群众反映问题的核实,不擅长发现一些深层次、本质性问题。信访件成案率不高。不愿办案、怕得罪人的现象比较突出。由于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岗位变动快,对业务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造成乡镇纪委办案能力低下,案件查办质量不高。

  (五)自身建设弱,监督能力不足。近年来,各级纪委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纪检监察干部的能力和素质也不断提高,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从纪检监察干部履行监督职责所需具备的条件来看,不懂监督、不会监督、不敢监督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基层纪委工作人员少,如:东和乡纪委虽配备了3名纪检监察员但都是兼职,人员匹配与所担负的重任难相适应。同时业务水平不高,这就极其容易造成监督措施不到位。

  二、 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纪委的工作职责是“监督、执纪、问责”,这也是纪委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但乡镇纪委在履行监督职责时为什么会存在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职责界限划分不明,监督作用受到影响。乡镇纪委没有厘清自己的主责脉络,弄清权力和责任的边界线。党章对纪委的组织协调作用虽然作出明确的规定,但目前仍没有任何条例、规定、文件对组织协调的范围、内容、方式、程序进行规定。什么工作需纪委牵头组织,什么工作仅需纪委配合协调,比较难把握,往往是根据当地党政主要领导的指示或纪委自身的理解来实施,缺乏可操作的规范性做法。

  (二)党政机关依赖过度,监督职能难以发挥。有的党政主要领导除了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都推给纪委去做,由纪委大包大揽而外,有时还把涉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问题也明确要求纪检监察组织参与处理,过分相信与依赖纪委,认识上缺乏一定的高度,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纪委工作常常出现“越位”的情况。有的基层纪委对自身工作定位不准,存在着包揽过多甚至替代职责的情况,分不清主次与责任,没有调动和发挥牵头部门的主体作用,往往是亲历亲为代替组织协调;制度执行不力、监督检查无果和问责追责不严等。

  (三)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监督力度受到削弱。首先由于体制原因,纪委工作上要服从于同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经费开支要同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往往导致乡镇纪委对于同级党委不敢监督,怕大胆工作伤及情面,得罪领导,心存畏惧,不敢履职,特别是在监督检查,查办案件时,纪检干部最担心领导不支持,更怕查出问题领导不满意,以后工作难以开展,导致监督责任没有落实到位。因此在现行双重领导体制下,基层纪委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监督对象,使得基层纪委履行监督责任面临压力和干扰,导致基层纪委在履行职责时存在“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窘境,监督力度被削弱。

  (四)能力素质不到位,监督成效受到制约。部分基层纪检干部还未适应反腐倡廉新常态,对转职能的要求理解不深不透,不敢监督、不愿监督和监督不了的情况还普遍存在,造成监督职能虚化。加之由于纪检监察工作政策性、业务性、专业性较强,系统培训机会不多,没有全面掌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相关理论知识,缺乏开展案件查办、信访核查等专业知识和具体方法技巧,导致办信、办案质量不够高。

  三、 基层纪委履行好监督责任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乡镇纪委能否保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强化纪委监督执纪问责任职能,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至关重要。

  (一)履行监督责任要有新认识。一履行好监督责任,提高思想认识是基础,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上来,牢固树立“抓好监督是本职,抓不好监督是失职”的理念,自觉克服好人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履行监督责任的责任感、使命感;二在强调党委主体责任的同时,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也必须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下,牢牢把握“两个责任”的内涵和关系,既不能以纪委的监督责任干扰党委的主体责任,也不能以党委的主体责任推卸纪委的监督责任;三要组织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上来,牢固树立“抓好监督是本职,抓不好监督是失职”的理念,切实增强履行监督责任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体制机制创新要有新手段。纪委要完善监督检查机制。明确检查范围、对象、内容、方法、程序和结果,检查中综合运用听汇报、民主测评、个别谈话、问卷调查、走访查看等多种形式。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考核标准、指标体系,一年分一次或两次单独或综合考核,考核以日常督查与专项检查为依据,建立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通报并与奖惩挂钩。制定“一案双查”实施办法及配套制度,以问责追究倒逼“两个责任”落实,通过刚性的责任追究,层层传导压力,落实监督责任。进一步落实乡镇纪委书记不分管其他业务工作的要求,真正实现一心一意履行监督职责。

  (三)聚焦主业主责要有新突破。一纪委要制定年度目标责任分解。围绕责任分解、督促检查、倒查追责抓好落实。要强化案件查办,坚持有案必查,将主要力量倾向办案,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歼灭战”;对腐败问题,抓大不放小,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保持高压态势打好“威慑战”;二持之以恒抓作风,打好“持久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坚持抓早抓小,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预警提醒;对干部作风、纪律上的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防止小问题酿成大错误;三选取典型案例宣讲、参观监狱警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创新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把不该管的工作交还主责部门,把该管的管住管好,集中精力履行好监督职能,把主要精力放到作风建设、惩治腐败、执纪监督上,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四强化监督检查,紧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个“龙头”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督促基层党组织认真落实主体责任,督促班子成员认真落实“一岗双责”。

  (四)惩治腐败要坚持零容忍。履行好监督责任,加大惩治腐败力度是重中之重,既要坚决查处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又要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只要存在贪腐问题,都坚决予以惩处,决不“开口子”,搞“既往不咎”或“下不为例”。同时加大力度解决好党员干部存在的“四风”问题,抓早抓小,针对苗头性问题要及时了解核实、诫勉谈话、信访预警,做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要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敢于亮剑,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充分整合资源,强化纪检监察机关同法院、公安、检察院以及审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重点查处发生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涉及民生资金项目落实的案件以及发生在农村基层干部中的腐败案件,冶病树拔烂树,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五)纪检干部队伍建设要加强。健全能力提升体系和内部监督机制,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要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牢固树立执纪者必先守纪、监督者必受监督的意识。强素质,提升能力担当;健全业务例会制度、履职培训制度、调查研究制度、交流学习制度、以案代训等制度。树形象,提升责任担当;认真落实油田公司纪委“两个一半”精神,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收集建议,梳理案件调查,规范执纪行为。严律己,提升廉洁担当。加强对纪检干部的监督,防止“灯下黑”,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

对纪委一把手监督的存在的问题2

  纪委办公室自查自评工作报告一文是介绍纪委办公室自查自评相关的工作报告范文,如果您感觉本篇文章写的不错,可以推荐给您的朋友,或者收藏此文章,纪委办公室自查自评工作报告。如果您有更精彩的工作报告相关文章可以联系我们帮您发布到我们网站上,以供其他朋友参考!

  纪委办公室自查自评工作报告

  按照xx大学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责任分解的要求,纪委办公室、监察处的行风评议工作严格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采取有效措施,细化工作任务,精心组织,稳步推进。现将自查自评阶段的工作报告如下:

  一、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自查自评

  本部门认真对照评议内容和要求逐项进行自查自评自纠,按“边查边评边改”的原则,发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纪委办公室、监察处成立了行风评议工作小组,认真宣传发动,深入开展调查摸底,扎实做好自查自纠阶段的各项工作。

  1.做好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自查自评氛围。根据《xx大学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测评工作责任分解表》,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对政风行风评议自查自评阶段工作进行细致的安排,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政风行风评议的重要性,增强了对政风行风评议自查自纠工作的认识。同时,重点开展了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教育,安排观看相关警示教育片,积极运用典型案例开展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增强了干部廉洁从政,干净办事的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形成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良好氛围。

  2.畅通信访渠道,广泛征求意见。为广泛征求师生员工对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开展行风评议工作的意见建议,本部门行评工作小组在网站上公布举报电话,设置了投诉邮箱,认真对待群众举报投诉,同时发放问卷调查表,收集对本部门政风行风评议工作意见,总体评价满意占84.8%,基本满意占15.2%,无不满意的评价,工作报告《纪委办公室自查自评工作报告》。

  二、明确责任,纠建并举

  开展自查自评是行风评议的重要环节,在政风行风评议工作中,我们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自查自评阶段的工作落到实处。

  1.明确责任,认真开展自查自评。本部门根据学校工作部署,认真对照学校行风评议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部门实际,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工作任务分工到人,把责任明确到位,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主动邀请相关部门、服务对象、特邀监督员评议本部门的工作,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群众等多种形式,内外结合,把部门内部以及有关单位、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起来进行“六查六看”:一查思想作风,看是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是否忠于职守,履行职责,爱岗敬业,高效负责;二查工作作风,看是否存在简单粗暴、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问题;三查依法行政,看是否存在不按法定依据、权限和程序秉公办事的问题;四查群众纪律,看是否存在态度蛮横、耍特权、“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五查落实,看是否有抓行风工作不力、自查自纠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六查廉洁从政,看是否存在以权谋私以及其他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规定的问题。

  2.针对问题,抓好自纠。在自查自评的基础上进行认真梳理、分析,及时发现并掌握本部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剖析,找原因、查苗头,坚持边查边纠边改,纠建并举,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服务和强化内部管理。

  3、严肃纪律,措施到位。本部门把行风评议工作融入惩防体系建设,努力完善内控机制,深化制度建设。为了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行风评议工作中,我们建立单位一把手负总责、相关工作人员各负其责的工作责任制,对部门班子成员建立定期廉政工作汇报制度,在部门内部建立严格的报告制度,定期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并主动与学校行评办公室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信息通报、情况交流等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严肃工作纪律,对评议工作加强指导和督查,掌握工作进展和实际效果,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对行评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并明确规定对于措施不到位、工作不力、敷衍失责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对纪委一把手监督的存在的问题3

  曲靖市按照深化纪检监察派驻(出)机构统一管理改革的要求,保留了成立党委的9个市直部门(单位)纪委,撤销了18个纪检组、1个直属机关工委纪委和3个监察室,集中派出了8个纪工委、监察分局,有效整合了纪检监察机构、编制和人员。近两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在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处、纠风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更好地体现了纪检监察派出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体制优势。但在保留的市直单位纪委的工作运转中,我们发现由此带来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职能交叉重叠

  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对负责部门(单位)履行着纪检监察的职能,而作为9个设立党委的市直部门(单位)的纪委,对本单位同样履行着纪检监察职能,形成了事实上的职能交叉重叠关系,在教育、监督等工作特别是信访调查、案件初核、案件调查、案件审理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划分职能、明确责任、规范程序、理顺关系。

  (二)机构设置不配套

  对派出机构实行统一管理过程中,保留纪委的9个市直单位中,有3个市直单位监察室被收回,其余6个市直单位中,除公安局设有督查大队,履行着监察职能外,都没有单独设立监察室,形成了只有检查机关、没有监察机构,纪检与监察两种机构设置不配套的状况,削弱了行政监察职能,影响了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人员配备不足

  9个市直单位纪委的人员编制中,除公安局纪委外,其余8个部门(单位)只设纪委书记岗位,没有配备工作人员,同时纪委书记还分管着其他业务工作。由于人员配备不足,无法独立地开展工作,遇有案件查办、监督检查等工作,全靠组织协调其他人员参与完成,难以保证纪检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要增设纪委副书记、纪委办公室主任等岗位,又受到人员编制的制约,导致市直单位纪委无法正常的开展纪检监察业务。

  (四)自身建设滞后

  中纪委等五部委联发的9号、10号文件下发之后,地方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而市直单位纪委一方面处于缺编缺人的困境,另一方面又承担着繁重的反腐倡廉工作任务,成为一个被忽视的区域,在人员编制、干部配备、办公办案装备、经费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的暴露出来。

  二、工作建议

  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按照中央关于“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直属部门(单位)纪委在预防腐败方面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发挥职能作用的空间和领域更加宽广,重视和支持直属部门(单位)纪委的自身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直属部门(单位)自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一)加强市直部门(单位)纪检监察机构建设

  在派出纪检监察机构收归直管后,要进一步强化部门(单位)内部监督,加强内设纪检监察机构建设。成立党委的部门(单位),要在保留纪委的同时,研究解决职务设置和人员配备问题,干部总数超过100人或党员总数超过80人的部门(单位),要内设监察室,配备监察室主任;增设纪委副书记、纪委办公室主任;干部总数少于100人或党员总数少于80人的综合部门(单位),要配备专职监察员,保证有2—3名专职纪检监察干部。没有内设纪检监察机构,但涉及人权、事权、财权的重点部门(单位),要明确1名领导分管反腐倡廉建设,并设置纪检监察联络员,负责具体业务工作的开展,同时接受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的业务指导。

  (二)明确划分市直部门(单位)纪委与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的职责权限

  明确市直部门(单位)纪委全面负责所在部门(单位)的纪检监察工作,同时接受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的领导和指导。对涉及科级以下干部的信访、初核、立案调查和案件审理,以及其他正常的纪检监察业务,原则上由市直

  部门(单位)纪委负责,需要纪工委支持配合的,向负责(联系)的纪工委提出;对“三重一大”的决策监督,以及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由纪工委和市直部门(单位)纪委共同负责,涉及需要初核和立案调查的,由纪工委负责,市直部门(单位)纪委配合。

  (三)开展市直部门(单位)纪检监察机关规范化建设

  要从政策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在对市直部门(单位)纪委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进行重新规范的同时,对其办公办案装备配备、经费保障等进行统一要求,同时建立健全纪委议事决策、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工作制度、工作纪律、档案管理等相关制度,大力推进直属部门(单位)纪委规范化建设,为直属部门(单位)纪委履行职责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

对纪委一把手监督的存在的问题4

  从近年来反腐败斗争的实践看,不少腐败分子都是在“一把手”的岗位上腐化堕落的。监督“一把手”难在那里?“一把手”监督难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老问题。现在有,过去也有。

  监督“一把手”难,有着许多深层次的因素

  一、监督意识淡薄因素。首先,从监督客体“一把手”自身的情况来看,有些“一把手”认为自身素质高,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指挥和监督别人,对来自上级的监督,心理感到不舒服,认为是有意找“茬子”,是对自己不信任、不放心,思想上存在抵触情绪。对来自身边和下属的监督,心理不痛快,把班子内部的监督看成是拆台,把不同意见看成是“杂音”,甚至还有的对监督者进行打击报复。在这种灰暗心态支配下,一些民主作风比较差的“一把手”往往大权独揽,以“老大”为居,惟我独尊,缺乏被监督意识。“一把手”接受监督的程度,往往取决于本人的素质及对监督重要性认识的程度。其次,从监督主体干部群众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同志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是被监督者,又是监督者,有的怕影响上下级关系,怕遭到打击报复。有的虽然对一些领导干部的错误和违法违纪行为,内心是反对的,并与之保持距离,但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有的从自身利益考虑,对“一把手”事事附和,甚至为了取悦领导,而甘于放弃党性原则。无论对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监督意识淡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权力过于集中因素。“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在“一把手”个人手中,加上权力运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很容易出现个人专权局面。一是重大决策权相对集中。近来年,虽然中央一再重申,属重要决策,但有些“一把手”往往掌握着本部门、本单位人、财、物大权,个人说了算的现象。近年来查处的“一把手”利用职权买官鬻爵、利用财物管理权侵吞国家资财、利用重大工程项目审批权谋取私利的例子不胜枚举。二是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一些“一把手”民主意识淡化,在班子内部,进行重大决策时,有些班子成员虽有不同意见,但因担心与“一把手”处理不好关系或被人扣上“闹不团结”的帽子,而不敢发表意见,明哲保身,在这种情况下,班子内部的互相监督形同虚设或名存实亡。搞家长制、个人说了算,手中的权力在运作过程中往往超越组织赋予的权限,班子成员慑于“一把手”独断专行,往往委曲求全,有的甚至无原则地迎合“一把手”的需要。这种权力的相对集中现象,往往使“一把手”,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行使权力缺乏应有的监督和判断。

  三、教育监督管理不到位因素。上级组织对“一把手”监督是最为有效的长期监督。长期以来,干部教育监督管理中普遍存在重使用、轻管理、弱监督的现象,致使对“一把手”的监督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重选拔轻管理。各级组织对选用“一把手”是比较慎重的,但干部任职后管理跟不上,上级党组织对所管“一把手”情况,主要来自选拔任用时的考察和工作汇报了解,对“一把手”日常的思想动态、道德品德、民主作风、廉洁自律情况还难以进行全面的、动态的掌握。少数上级领导只管提拔重用,不管教育约束,只重表面政绩考核,不深入群众了解实情,没有很好履行教育监督管理职责,这是导致“一把手”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重使用弱监督。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是对干部政治上最大的关心和爱护,但有的党组织及领导在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问题,往往只注意检查“一把手”的工作实绩,注重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忽视其思想、作风,特别是廉洁自律状况的监督。甚至还有的上级党组织和领导片面强调“能人效应”,发现“一把手”存在的问题也不及时进行认真的批评帮助,即使处理起来也往往是大事化小,避重就轻,客观上起到了姑息纵容作用。

  四、监督体制不顺因素。有效的监督体制应以监督客体处于监督主体的有效监督为前提,监督主体的监督活动不受监督客体的直接制约和约束,这是保证监督主体充分独立行使监督权的必要条件。从现行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来看,并未能有效地解决对监督客体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级班子成员不敢监督;二是专门机关不敢监督;三是职工群众难以监督。职工群众对腐败现象虽然深恶痛绝,但由于人微言轻,以及缺乏对领导活动和政策法规了解,特别在机构改革的情况下,大家面临着一系列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很难有效地对“一把手”行使民主监督权。

  五、监督制度不完善因素。近年来,为了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我们党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党内监督的方针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些具有监督制约作用的法规和制度,为对“一把手”的监督提供了依据和保证。但在众多的法规和制度中,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度目前还不完善,还存在相对滞后和不配套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三多三少”,即应急性、临时性的规定多,注重长效治本的规定少;正面规范行为的规定多,违反规定的处置追究措施少;一般性的规定多,具体可操作的程序规定少,一些预防性、养廉性的制度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等。此外,制度建设还存在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一些制度缺乏刚性,惩处弹性过大,造成有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等,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可乘之机。鉴于上述五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对领导干部监督难以到位,力度不大。甚至在有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成为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了、下级不敢监督的“死角”。时间一长,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解决对“一把手”监督难的方法

  一、加强防范教育,增强“一把手”自觉接受监督意识。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接受监督的态度,要一步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思想教育,强化监督管理工作。首先加大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教育。同时,上级党组织成员要经常通过参加下级民主生活会的形式,检查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情况,为开展党内监督创造良好氛围。其次,必须进行监督意识的教育。监督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监督主体,要担负起监督的职责。二是作为监督客体,要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被监督者要乐于接受监督,要把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各方面的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而不是把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束缚。另一方面,监督者更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勤于监督。监督者要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加强党性锻炼,只要这样才能无私无畏,敢于监督别人。

  二、突出监督重点,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有效性。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必须对症下药,突出监督重点,确保收到实效。一是慎重授权,严格把住各级“一把手”的选拔任用关。要建立纪检监察机关与组织部门的联系制度,纪检监察机关要经常向组织部门通报和提供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情况,为组织部门考核提拔“一把手”干部提供信息情况。二是合理对“一把手”特别是直接掌握人、财、物支配权的“一把手”的权力作适当分解。把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开来,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促进班子成员相互间的监督。三是“一把手”须定期向上级党组织和干部职工专题报告廉洁自律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接受上级党组织的检查考核,接受群众的公开评议。对为官不廉者要批评教育,对有严重以权谋私行为的“一把手”要及时撤换。

  三、盯住关键环节,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针对性。加强对“一把手”监督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建立和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将“一把手”权力置于有效监督之中。一是有效监控重大事项决策权。重大事项必须由领导班子按决策程序、议事规则集体研究决定;二是有效监控人事管理权。凡单位内部干部使用、调配,都必须严格执行干部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不能由“一把手”暗箱操作;三是有效监控财务支配权。要加大会计集中核算制推行力度,强化财务监控;四是有效监控建筑工程项目经营权。要实行建筑工程项目直接经营与监督审核权分离制度,严格规定“一把手”不得直接经手掌管本单位建筑工程项目。有关建筑工程的具体事宜应由分管领导负责承办,“一把手”进行监督审核。

  四、理顺监督体制,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权威性。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必须增强监督主体的监督权威,克服监督主体分散各自为政的局限。要针对现行领导体制下“一把手”的实际情况,突出不同的监督主体和监督方式,或者根据“一把手”不同的社会角色,采取多种监督手段,同时实施监督,使监督工作覆盖“一把手”权力运作的全过程。

  五、完善监督机制,增强对“一把手”监督管理的协调性。一是强化组织监督。要强化监督管理意识,纠正重选拔任用、轻任后监督的思想。二是要加强监督协作,形成对“一把手”监督的合力。形成监督合力,要理顺纪委、组织、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机关和管理机构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在监督“一把手”问题上,按照工作职能作好分工,同时,还应加强此间的协作,在监督层面上密切配合,并重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以建立全方位、多途径的监督网络,制约“一把手”权力的行使。三是强化群众监督。坚持深化群众对“一把手”从政用权行为的监督,抓好矿务公开制度的落实,凡是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事,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增强透明度,为群众了解情况、参与监督提供条件。可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找基层群众谈话、设立征求意见箱和举报电话等多种形式,也可聘请部分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同志担任工作监督员,拓宽干部监督渠道。做到“一把手”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管理就落实到哪里。

  六、健全监管制度,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规范性。一是制定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管理的制度。进一步明确监督内容、办法和处罚措施,规范“一把手”的从政用权行为和工作程序。二是制定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职务的制度。进一步明确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标准,采取待岗、降职、免职等多种形式推动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能上能下,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三是完善民主评议制度。结合领导干部述廉、领导班子考察、岗位责任考核,组织干部群众对“一把手”进行评议,并扩大评议范围。对群众意见比较大、存在问题多的“一把手”,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帮助教育或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

对纪委一把手监督的存在的问题5

  近年来,各级党政组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普遍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应该看到,对“一把手”的监督,始终是个薄弱环节,也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最近我们紧紧围绕这一问题,从一把手违纪的特点、监督面临的问题和监督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思考。

  一、地方和部门党政一把手违纪违法案件的主要特点

  “一把手”的特殊位置决定了“一把手”违纪违法案件有别于一般党员干部的不同特点,从本地和外地查处的一些案件情况来看,一把手的违纪违法案件有以下特点:

  1、手段隐蔽。一是集体研究做遮挡。一些“一把手”在用人、管财等重要事项上,打着集体研究的幌子,行个人专断之实。其它班子成员慑于“一把手”的权威,不敢、不愿提不同意见,往往只要“一把手”拍板就能通过。违纪违法问题一旦暴露,借口集体研究、集体负责,巧妙地逃避了追究。二是“合法”程序当外衣。为了防止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不正之风,中央颁布实施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条例》对干部的提名、推荐、考察、任命各个环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通过幕后操作将“一把手”个人意志融入到程序运行中,表面看来一切合规合法,甚至无懈可击,实则为玩弄手段,掩人耳目。三是刻意缩小知情权。一些“一把手”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千方百计地将桌面上的事放到桌下办,铺就暗箱操作的通道。单位财务支出、大额度资金使用、重大事项的决策等该公开的不公开,不向群众亮底。由种种遮掩所致,“一把手”违纪违法行为隐藏严密,即使有些案件暴露,也往往时隔久远或在“一把手”离任、转任之后,增强了调查的难度。

  2、“权力”失范。从本地和外地查处的“一把手”违法违纪案件来看,“一把手”违纪涉案问题的根源在于滥用三权(人权、财权、事权),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用人,一个是资金使用,一个是插手工程建设领域问题。在用人方面,为了防止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不正之风,中央颁布实施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条例》对干部的提名、推荐、考察、任命各个环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违反干部任用条例和程序,凭个人好恶用干部,问题相对比较多(转载 于:wWw.BjyLd.com 月亮岛教育网 : 对纪委一把手监督的存在的问题六篇)。在资金使用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门资金使用不严格,利用项目审批套取资金问题、私设小金库问题,屡查屡犯。在工程建设领域方面,当前工程领域问题是以权谋私、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灾区。许多违法违纪问题集中表现在招投标环节。不少招投标流于形式,表面上按程序公开进行,实际上“暗箱操作”,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招投标,一些掌握资金和项目审批权的部门或领导干部直接或变相推荐施工企业或供货商,背后往往都存在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

  3、贪腐数额多。在今年海外追逃的“中国百人红色通缉令”中,系党政单位“一把手”的就有48人。4月27日上午,最高检披露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原院长王天朝受贿案的具体情况。2005年至2014年,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原院长王天朝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医院基础工程建设、医疗设备采购、医生岗位调整等方面谋取利益,多次收受他人财物,共计现金人民币3500万元以及价值人民币8000余万元的房产100套、停车位100个。100套房产、100个停车位……,对于如今还生活贫困,无车无房的普通老百姓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让人们除了“羡慕”之外,更多的却是震惊与愤慨。

  4、负面影响大。从工作上讲,一般党员干部违纪案件可能对局部工作造成影响,而“一把手”处于决策者的层面,其违纪违法行为会影响全局性的工作。从一把手的地位来讲,一把手都是党政部门的主要领导,在群众心目中他们就代表着党和政府,一把手违纪会严重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从违纪造成的损失程度来讲,由于一把手地位高、权力大、手里掌握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多,一把手违纪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更大,如果一个地区和部门的一把手腐败,不仅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会带来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地方和部门党政一把手监督制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本地和外地的一把手违法违纪的情况分析,当前党政“一把手”权力制约和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有些“一把手”自身素质不高,逃避监督。少数党政“一把手”自身素养较低,独断专行,不愿接受监督,或钻制度和政策空子千方百计回避和拒绝监督,自身不愿被监督和制约。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一把手往往凭个人好恶用干部,党委集体领导往往流于形式。在工程建设领域,领导干部插手招投标的问题屡禁不止,有的碍于情面打招呼,有的出于谋利打招呼,更有的领导的亲属、秘书直接上场。在手法上更是多种多样,查处起来难度很大。在资金使用方面,以项目套取资金问题、私设小金库问题、违反程序审批问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屡查屡犯,监管上存在漏洞和难点。

  2、“一把手”地位特殊,使人不敢监督。一方面因为“一把手”处在权力的核心地位,时间长了,往往容易出现个人专权现象。更有甚者,利用自己所处的特殊位置,对上拉关系、找靠山,对下拉帮结派,搞小团伙,在单位大搞“家长制”、“一言堂”,滥用权力;另一方面在一个地方或部门中,同级领导班子成员往往害怕监督“一把手”影响班子团结、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害怕受到打击报复“穿小鞋”,影响个人政治前途和利益,很难实施有效监督。

  3、权力封闭运行,使人无法监督。有的地方和部门“一把手”,把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为己有,不按民主集中制办事,在一些重大问题决策上,搞个人说了算。有的搞假民主,走过场,有的不讲程序和原则,越俎代庖,集决策和执行于一身,有的以工作需要保密为由,该公开的用权行为不公开、不透明,使群众无法监督。

  4、监督机制不健全,难于监督。一是监督制度不健全,遏制党政一把手腐败的专门性的法律法规比较缺乏。二是监督运行结构不合理,部门配合协调不够。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由于受力量所限和复杂的人性关系制约,存在监督不到位的问题,预防性监督滞后。三是纪委监督存在难点。监督的难点主要是:“一把手”的地位比较特殊,同级监督同级难度大。从领导体制来说。纪委在领导体制上同时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而机关的领导权、人事权、财政权掌握在同级党委手中,客观上形成了一种附属型的隶属关系。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方面作为具有监督同级党委职能的纪委,由于受制于党委的领导而难以对其实施有效监督,另一方面作为上级纪委,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其活动的情况和问题,也难以对其实施有效监督。

  5、监督力度不够,对“一把手”问责不到位。一些地方对一把手有保护倾向,因为单位部门“一把手”经济和项目建设方面地位特殊,承担工作比较重要,有些问题是“一把手”的问题但往往是主要对副职问责,对一把手追责不够,甚至没有真正追责。中纪委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强调了“两个责任”落实,从而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转载于 :Www.bJyld.com 月 亮岛教育网: 对纪委一把手监督的存在的问题六篇)。

  三、加强对地方和部门党政一把手监督和制约的对策和建议

  从不少地方和部门的做法和经验看,加强和改进对一把手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议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廉政教育,以健全完善的教育机制促进“一把手”自觉接受监督。要加强对“一把手”的廉洁从政教育,建立健全日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家庭助廉教育和身边工作人员廉洁教育相结合、廉政宣誓教育和廉政承诺教育相结合等反腐倡廉教育机制制度,引导“一把手”充分认识到滥用权力导致腐败的危害,牢固树立“监督是关心、是爱护”的理念,增强自觉接受监督、加强自我监督的意识,并把自觉接受监督当成一种内在需求、一种日常习惯,自觉接受监督。

  二是合理进行分权,以对“一把手”权力的适当分解,制约和减少权力滥用机会。按照班子职责分工,对“一把手”的权力进行适当分解,实行党政正职不得直接分管人事、财务、审批、执法等制度。通过合理分权,形成权力制约,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权力滥用的机会。

  三是加大公开力度,以领导干部权力的公开透明运行减小权力不当行使的空间和条件。建议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推进主要领导干部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力争隐性权力显性化、显性权力规范化。以权力运行的透明度的最大限度地提高,为实施有效监督提供便利条件。

  四是强化制度建设,以严密的制度体系,确保对一把手的监督规范有效。如:建立“一把手”政务公开制度。对“一把手”的权力运行过程、决策过程以及个人收入、家庭财产、廉洁情况定期向群众公开,增加透明度,以供监督;实行“一把手”定期轮岗和交流制度。对那些关键部位、关键岗位的“一把手”进行轮岗和定期交流,防止因任期过长而诱发腐败行为。同时,不断探索和完善主要领导向党委或纪委全委会述职述廉,以及上级党委或纪委常委成员同下级主要领导干部谈话制度,积极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强化上级纪委领导机制,增强监督力度等等,通过一系列监督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好地堵塞制度漏洞,以严密的制度体系,确保对一把手的监督规范有效。

  五是完善集体领导机制,以民主集中制等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有效制衡一把手权力的行使。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核心,探索建立严格限制一把手权力行使的相关制度。如,建立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在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审批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上,都必须经集体讨论研究,班子成员包括一把手每人都只有一票的权力,任何个人都无权作出决定;建立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制度。集体决策后必须按照分工由领导个人负责贯彻和落实,任何个人都不能越权插手他人负责的工作;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等,以制度严格制衡一把手权力行使。

  六是强化各种监督,以各种监督手段的综合运用不断形成监督合力。除积极发挥党的纪检机关、行政监察机关、司法反贪机关、审计机关等监督主体外,不断健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机制,通过更好发挥互联网监督作用等形式,不断增强监督合力。同时通过加强巡视监督,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不断增强巡视监督的威慑力和实效性。

  七是积极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以监督惩处力度的不断加强,形成强力震慑。建议以积极推进纪检体制改革为契机,不断加大对纪委的领导和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两个责任落实,不断强化纪委的执纪监督问责力度,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惩腐败分子,特别是要坚决查处在主要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只要涉及腐败,都要一查到底,没有例外。

  八是加强干部交流,以干部轮换交流的新常态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制约。一个干部在一个地方任职应该有一个时间考量,太长太短都不好,要加强干部轮换交流,单位一把手要定期交流换岗,让干部轮换交流成为新常态,对防止一把手专权、形成团团伙伙、小圈子有益处。对于纪检干部也是如此。还有益于解决碍于熟人情面,案子查不下去的好处。

对纪委一把手监督的存在的问题6

  【摘要】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不断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体制障碍仍未取得重大突破,监督的成效仍不适应现实需要。目前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上级监督难以到位,同级监督流于形式,监督机制缺乏合力。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党政“一把手”违纪违法的监督,通过分权限制权力实现对党政“一把手”的有效监督,通过权力制约权力实现对党政“一把手”的有效监督,通过权利制约权力实现对党政“一把手”的有效监督。

  【关键词】党政“一把手”;权力监督;对策思考

  党政“一把手”是班子内的一班之长,位居权力的核心,其素质高低、形象优劣、作风好坏,直接影响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影响到党风政风建设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与兴衰。近年来,虽然各级党政机关采取了许多重要举措,不断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体制障碍仍未取得重大突破,监督的成效仍不适应现实需要,“一把手”腐败现象还比较突出。有些地方涉及党政领导干部的“一把手”案件数占案件总数的10%以上。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党政“一把手”违纪违法的监督,十分必要。本文试就“监督党政“一把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略谈一已管见,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监督党政“一把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在于上级监督难以到位,同级监督流于形式,下级监督无法落实,监督机制缺乏合力。

  (一)上级监督难以到位

  各级领导干部在目前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层层任命而产生的,因此由自上而下的监督所形成的责任约束体制是最有力度的责任约束机制。对主要领导干部来说,来自上级组织

  的监督是最切实、最有约束力的监督,但长期以来,这种监督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其致命的缺陷即各级领导干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脱节。我国现有的领导干部任命制,使一些地方和部门党政“一把手”热衷于搞好和本人的上级领导之间的关系,削弱了自上而下监督力度,这些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用于和上级领导联络感情,为自己找靠山,一旦关系搞定,就会为所欲为、胆大枉为,有时候还能得到上级的庇护,从而削弱了来自上级领导监督的力度。我国一个上级领导通常要监督一批下级领导,由于时空距离,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精力有限,往往通过听取下级的工作汇报进行,上级领导干部看到的大多数是只见“盆景”,不见“森林”,很难全面掌握真实情况,导致“有权者不知情”、“知情者没有权”,使监督打折扣。一旦上级领导到群众对下级领导干部的信访举报,其监督就滞后了。上级领导对下级主要领导干部重使用、轻管理,只注重其工作业绩,对他们如何开展工作、出了哪些问题知之甚少。此外,有的上级领导与下属是互相关联,出了问题谁也跑不了,生怕“拔出萝卜带出泥”,不敢监督,致使上级对下级主要领导干部监督形同虚设。

  (二)同级监督流于形式

  我国的班子成员中有纪律书记对党政“一把手”的思想状况、领导能力、勤政廉政情况最有发言权,但党政“一把手”往往在领导班子中居于核心地位,其他班子成员都在其管理之下,很多人因怕得罪“一把手”影响前途而不愿监督,也有些人根本不敢行使这个权力。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权力过于集中,权力之间缺少制衡。有的领导班子集体和个人职责划分不明确,运用权力不规范,随意性大,透明度差。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监督力削弱,缺少实质性内容,个别的甚至走过场,流于形式。一些班子其他成员丧失原则,不讲党性,惯于看主要领导眼色行事,投其所好,客观上也助长了腐败行为。也有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班子涣散,分散了很多精力,集体领导能力差,民主集中制水平低,导致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意识弱、监督水平低、监督效果差,不善于监督,从而让个别自律不严的“一把手”有了可乘之机。一些“一把手”民主集中制观念淡化,养成了一种独断专行的作风,把权力看成是自己身份的象征,在权力运作过程中甚至超出组织赋予的权限。有些领导班子成员提意见遭到压制,甚至打击报复,导致不敢、不愿监督。

  (三)监督机制缺乏合力

  在社会体制转型过程中,监督体制的完善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机制制度不科学、不完善,导致了管理产生漏洞。纪检监察机关受同级党政机关领导,这就意味着受该单位的党政“一把手”领导。监督机构行使权力得向主要领导干部汇报工作,使得监督权的效力大打折扣。一些地方党委仍然有书记办公会替代常委会现象,尤其在前年各地党委换届后,减少副书记职数,纪委书记不再由同级党委副书记兼任,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重大决策由书记办公会事先讨论,纪委书记游离于书记办公会,对重大决策特别是人事方面的监督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更谈不上对主要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监督的着重点应放在事前和事中,现实中却热衷于事后监督。比如对领导干部的审计监督,更多地是事后审计。此外,对有违纪苗头的主要领导干部不提醒、不纠正,等到犯了大错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之后,才去“监督”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事后监督,使得很多滥用权力的行为不能及时予以纠正,导致一些党政“一把手”领导“带病提拔”、“带病上岗”。虽然法律上对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等明确给予保护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几者之间没有一个好的协调机制,合力尚未形成,仍存在孤军奋战现象。

  二、加强监督党政“一把手”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七报告指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规则”,“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因此,必须加强对党政“一把手”违纪违法的监督,通过分权限制权力实现对党政“一把手”的有效监督,通过权力制约权力实现对党政“一把手”的有效监督,通过权利制约权力实现对党政“一把手”的有效监督。

  (一)通过分权限制权力实现对党政“一把手”的有效监督

  科学配置权力,使权力结构合理化,通过适度分权防治权力腐败至关重要。一是规定党政“一把手”的权力配置,对党政“一把手”特别是直接掌握人、财、物支配权的“一把手”权力进行适当分解,逐步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权力关系,防止其滥用权力。要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既要减少对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审批事项,取消一切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缩减领导干部权力不当行使的空间和条件。二是明确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主要内容,规范其权力运行的界限。领导班子在讨论决定问题时,实行民主集中制,主要领导干部与其他班子成员一样,只有一票的权利,而且在党委或行政班子讨论会议议题时行表态时,一方面,在议题的确定上,不能只由“一把手”说了算,也允许有两名以上常委同时提出的议题,也要列入会议议题;另一方面,实行主要领导干部末位发言制,班子每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一把手”须最后一个进行表态,避免“一把手”先入为主,暗示或操纵别人服从于自己的意愿。通过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界限的明朗化,限制其权力集中,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三是建立完善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约束机制。在目前的监督体制下,要形成对“一把手”权力制约制衡机制,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一人说了算,要加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同时让各监督主体尤其是纪检监察机关能够充分有效地行使监督权,并形成监督合力。着眼于解决上级监督时空距离等方面的缺陷,要完善监督手段,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并运用好主要领导干部监督的“廉政档案”或信息库,由纪委会同组织部负责管理、记录,在提拔任用时,发挥其监督作用,切实改变“上级监督远”的状况,通过畅通领导干部信息渠道,提高透明度。完善制度监督体系,防止上级带着感情对下级进行监督。同时规定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情况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考核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热门标签:
《对纪委一把手监督的存在的问题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对纪委一把手监督的存在的问题六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