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党史故事1000字左右
【篇二】党史故事1000字左右
湘江之战的惨重损失,使许多干部和战士都对王明等领导的革命路线产生了怀疑,在严重的挫折和大量牺牲的残酷现实面前,红军干部和战士们开始认识到王明、博古、李德领导的错误和毛泽东的正确。
在短暂的休整之后,中央领导听取了毛泽东等人的意见,浩浩荡荡的大部队急速向遵义进发,但距离遵义七十公里处的一条大河——乌江,拦住了红军前进的道路。
乌江是贵州省境内最大的一条河,自古就有“乌江天险”之称。这条河穿流在两座高山之间,河水极深,水流湍急,别说是渡过河去,就是站在岸边,也让人觉得心惊胆战。而且几乎没有浅滩,人们不可能靠游水到对岸去。
河的两岸高山环绕,都是悬崖峭(qiào)壁,不仅没有几个渡口,桥梁也十分少见。但要到遵义去,必须要渡过乌江。
敌人察觉了红军的动向,立刻派遣(qiǎn)了大批军队紧追在红军之后,想把红军堵在乌江沿岸,妄想着一举消灭红军主力。
与此同时,在贵阳驻守的国民党第二十五军军长王家烈,听说红军已突破重重包围到达贵州境内,连忙调兵紧守各个县城,特别是乌江北岸沿线,想凭借乌江天险阻住红军,和后面的追兵一起展开夹击。
1935年1月1日,寒风凛(lǐn)冽,风吹浪打,使原本就水深流急的乌江更添凶险。浪头一个接着一个,渡口边所有能漂浮起来的东西都被反动派收拾走了,一块木板也没有留下。这可让作为先遣团的红军一军团的将士们犯了难。
用船过河已经不可能,架桥又没有掩护,很容易被对面的守军袭击。想要游水过河吧,这里的水势太急,风高浪大,一不小心就会被急流冲走,也行不通。
先遣团的同志曾经问过贵州当地的老乡,据说平安渡过乌江要有三个条件:一是大而结实的木船;二是风和日丽的大晴天;三是熟悉水性的好渡手。但是,红军现在一个条件都没有。
不管有多少难题,乌江必须渡过去!在长征中,不知道有多少艰难险阻,都是靠着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成功度过的。
同志们开动脑筋,集思广益。他们的智慧和勇敢就体现在这一点一滴的行动中。一位干部突然灵机一动。
“我想到啦!咱们扎竹排!”他兴奋地喊起来。其他同志听了,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
“对呀!船会翻,竹排可不会翻!”
“这里竹子多的是!大家快动手吧!”
“还可以用竹排搭成浮桥,那大部队就能通过啦!”
同志们越想越兴奋,他们从村里找了许多竹子,你扎我捆的,很快就扎成了一丈多宽、两丈多长的一个大竹筏(fá)。这样一来,战士们一扫刚才的低落,情绪都高涨起来,争着抢着报名最先过江。
天黑了下来,还下起了雨。雨夜使渡江充满了凶险。
一霎时,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天塌了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狂风卷着暴雨像无数条鞭子,狠命地往战士们身上抽。
雨滴落入江中激起千层波浪,对岸不时传来几声枪响。八名水性较好的战士上了竹排,竹排离开河滩,缓缓地滑进了江中。
岸边所有人的眼睛都紧紧盯着竹排,一时间鸦雀无声。战士们的情绪都紧张到了极点,心中默默地念着战友们的名字。
五米,十米,十五米,二十米……
小山似的波浪像千万头暴怒的野兽,前赴后继,竞相涌来,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好像要把竹排冲散了似的。竹排从一个浪尖被抛到另一个浪尖,看上去十分惊险。排上的八名战士紧紧地抓住竹排,用空出来的手用力地向对岸划。
近了,近了!突然一个大浪扑过来,竹排整个没入了水中。
岸上的战士禁不住惊叫出声,不眨眼睛地盯着竹排消失的地方,希望奇迹能够出现,祈祷着战友们平安。一会儿,竹排终于缓缓浮出水面,排上的八名战士一个不少,大家的心才稍稍放下。
竹排继续前行,已经过了江心,离对岸越来越近了,几乎可以看见走来走去的国民党兵——突然,竹排不受控制地旋转起来,越转越快,不管怎么用力都稳不住了!站在岸边的战士们惊叫连连,眼睁睁地看着竹排被江心的漩涡卷动,一闪就不见了。
第一次强渡失败了,但红军战士们的斗志并没有受到影响,他们纷纷要求二次强渡,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完成军委交付的任务。
第二次渡江开始了。这一次,先遣团挑选了另外几名水性较好的战士,十分郑重地嘱咐他们:“不要心急,一定要稳住!”
同志们以更大的耐心和勇气,小心翼翼地向前推进。
波浪仿佛比刚才更大了,也更多了,但战士们毫不畏惧,仍然在风口浪尖寻求着平衡。
到了第一个竹排沉没的地方,岸上的战士心中都紧绷着,排上的战士却沉着冷静,虽然危险重重,却最终有惊无险的到达了对岸,强渡成功了!先遣团团长杨得志欣喜若狂,赶忙命令岸上的红军照这个路线渡江。
一支又一支的竹排滑入江中,红军战士们用无比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征服了雨夜中的乌江天险。
另一支先遣队伍同时在江界渡口强渡,第一次也遇到了同样的麻烦,但他们不气馁(něi),也没有被肆虐的江水吓倒,很快进行了第二次强渡,最终也成功了。
到达了对岸的红军战士与驻守的国民党军队展开激战,成功地掩护了大部队渡江。在战斗进行的同时,红军派出一个工兵营用竹排和木筏搭了几座浮桥,红军主力的大部队一批又一批地从浮桥上通过,以极小的损失拿下了乌江天险。
一月三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等中央首长来到了乌江岸边。毛泽东站在江边,俯视着波涛翻滚的乌江,耳边充满了战士们胜利的呼声。红军战士在新年的第一天就打下了如此漂亮的一仗,这是新年新气象,这是中国革命的吉祥之兆!
到了桥中心,毛泽东突然停住脚步,站在桥上使劲摇晃了两下。跟随的警卫急忙上前扶住他。毛泽东从容地站定,然后若无其事地说:“没关系,没关系。”
接着转过头询问工兵营的战士:
“比这水还急,浪还高,能架桥过去吗?”
工兵营的战士自信而有力地说:“可以!当然可以!”
毛泽东满意地笑了。
“真了不起,我们的工兵就地取材,用竹排架起这样的桥!你们是人民的好战士啊!”
红军主力从浮桥上迅速渡过了乌江,而原本在北岸防守的王家烈部队,早就逃得干干净净了。1935年1月6日,红军全部渡过乌江,准备打过娄山关,直取遵义。强渡乌江天险一战,也成为长征途中常常被人称赞的经典战例之一。
【篇三】党史故事1000字左右
一、一台水力轧花机
1922年,21岁的陈毅回乡时,做过一件至今仍被乡亲们传为佳话的事情。当时,农村极为落后,只有一些人力驱动的前清时安装的农业机械。以轧棉花的机子为例,需要3到5个壮劳动力轮番上阵才能驱动,且效率十分低下。
一日,陈毅步行于羊岔河畔,看着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里的轧花机太过笨重,费时又费力。为何不为乡亲们改装成水力驱动?也正好将学到的知识用之于民,让乡亲们认识到科学与知识的力量。
陈毅很快便将想法付诸实践,经过试用,陈毅改装的轧花机不仅省了劳动力,轧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看稀奇”,面对大家的啧啧称赞,陈毅格外开心。
随后,他向留法的同学蔡和森去信,申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之后,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组织已经同意他的请求。1923年初,陈毅离开故乡。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如今,这台水力轧花机仍然保存在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中。
二、一张折痕照片
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珍藏着一张带有深深折痕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随一封陈毅写给父母的信一起送达的。在抗战时期,这是殊为不易的,而它能保存到今天也体现了陈毅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1943年底,陈毅留下一首《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即赶赴延安。到达延安后,陈毅参加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中央委员会委员(转载 于:wwW.BjyLd.com 月亮岛教育网 : 党史故事1000字左右范文七篇)。是时,全党全军正在开展“整风运动”,陈毅积极投身其中,时常与毛泽东促膝谈心,书信往来,向毛泽东介绍自己在“整风运动”中的收获。
毛泽东复信称赞道:你的思想一通百通,无挂无碍,从此到处是坦途了。其间,陈毅因思念远在四川的父母,将自己开展劳动的照片附信寄往。为了避免信件被日伪军拦截,陈毅将信中“延安”二字改为“西安”,并落款为“儿仲弘敬书”。信件几经周折,顺利送达父母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父母将这张照片赠予陈毅的侄女陈德珍。
【篇四】党史故事1000字左右
鸡毛信华北抗日根据地龙门村,有赵姓父子俩,父亲老赵是民兵中队长,十二岁的儿子海娃是儿童团团长。一天,父亲得到鬼子要进山抢粮的消息,便让海娃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遭遇鬼子,海娃急中生智,将信藏在了头羊的大尾巴下面。鬼子们抢了海娃的羊,还逼迫他带路去龙门村。晚上,海娃乘敌人熟睡时,取信逃跑。途中,信一度失而复得,但海娃却再次被敌人抓住。机智勇敢的海娃故意把敌人引入歧途,至此,敌人才知中计,拔枪打伤海娃的手。千钧一发的时刻,八路军赶来搭救,全歼了敌兵。海娃完成送信任务后晕倒了,八路军根据鸡毛信里提供的情报,炸毁了敌人的炮楼,并活捉了猫眼司令。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个小村庄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住在这个村子。雨来喜欢游泳,他的游泳本领可高了。后来雨来上了夜校,在夜校里他知道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鬼子又开始扫荡,一天雨来趴在炕上念识字课本,忽然听到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雨来把书塞在怀里往外跑,他刚迈出门槛,却进来一个人.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随后听见鬼子呜哩哇啦地叫。李大叔忙把缸搬开,跑进洞里,小雨来忙把缸搬回原处,雨来刚到堂屋,鬼子硬闯了进来,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被敌人抓住。他在敌人严刑拷打下,他坚强不屈把敌人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拉出去枪毙。这时河边响起几声枪响。敌人走后,乡亲们来到河边寻找雨来,雨来的朋友铁头等几人都哭了,老人们都说:“有志不在年高。”铁头说,我们沿着河沿往下找雨来的尸体吧!就在这时突然水面上露出了一个小脑袋,向岸上说道:“鬼子走了吗?”大家高兴的叫起来“雨来没有死。”原来枪响以前,小英雄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从河底游到远处。
【篇五】党史故事1000字左右
6月末的一天傍晚,他从河边散步回来,又象往常一样坐在八仙桌前点燃了那盏带罩子的煤油灯。他从案头拿过一摞稿件,聚精会神地审阅起来。过了不久,他忽然喊道:“通讯员,快去把小郑找来!”
小郑是宣传部干事,驻地离城南庄有七八里远,郑干事奉命赶到时,已是深夜(转载于 :wWw.Bjyld.com 月亮岛教育网 : 党史故事1000字左右范文七篇)。胡锡奎请他坐下,微笑着问:“你在这稿子里写‘边区军民一年拔掉2993个据点’有什么根据吗?”
小郑听了一愣,看看自己写的那稿子忙说,数字是从一本杂志上抄来的,有根据。
胡锡奎拍着他的肩头说:“小郑呀!你只要想想边区周围有多少敌伪据点,那就会发现这个数字不大对头。我们写文章是要给人家看的,稍一不慎就会出差错。不准确,那人家就会说我们说假话,不实在,党的威信就会受到损害。你说,这不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吗?”
郑干事听了惭愧地说:“我…我错了。”胡锡奎又鼓励他几句,就立即打电话给聂老总询问,通过核实,“2993”原来是“293”之误。
此事传开后,在宣传部和整个区党委机关干部中引起了很大震动,带来了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大家对待工作比以前更加严肃认真,办事更加扎实谨慎了。四十多年后的小郑,即是身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郑天翔同志,还经常以这个数字的事来教育大家。
【篇六】党史故事1000字左右
最近一段时间,我怀着崇敬的心境学习了,回观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一句毛主席的词在脑海中浮现“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不容易的,走过的路程更是艰辛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华大地千疮百孔,满目苍痍,饿殍满地,内有军阀连连混战,外有帝国主义炮火轰打,可是,为了解民众于倒悬的党的创始人们,伟大的革命先烈们,顶住了重重压力,于1921年创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强,已经走过了90年辉煌的历程。
这9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救国之路,成成败败,经历了许多坎坷,走过了许多弯路,可是我们的前辈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就算只剩一丝期望,也要用尽全身的力量把它握紧,直到胜利的光芒洒落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学习党史心得体会。这一切无不证明了一句话: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建国初期我们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可是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今日,我们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和谐发展的中国。
应对滚滚前行的历史车轮,从1949年建国到2011年,中国从中国共产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成功、从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一穷二白到今日成功承办了奥运会、世博会,取得的成就和发展的速度令世界刮目相看,国际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不断提升,这一切让每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让我们每个中国人感到自我的历史使命,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的中国和中华民族。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在党的历史发展的不一样时期,党的先进性始终是贯穿党的建设的一条红线。在战争年代,我们党用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推进党的建设,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当时党员的先进性表现为: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第一线,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直至革命斗争的最终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异常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起来,构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期间党员的先进性表现为: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前沿,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昂扬的斗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率先示范,进取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这是党在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先进性的生动体现。今日我们的中国人民,在中央领导团体的带领下阔步前进。学习党史心得体会。
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今日,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吸取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充分借鉴历史,解决好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我市实施清水工程,这是我市创立生态城市、构筑生态宜居高地的重要资料,也是发展低碳经济、改善人居环境、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作为参与其中的一名党员,我应当时时发挥一个中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执政为民,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
清水工程建设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职责重大,这是一场治理水环境的攻坚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取响应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结合各项工程发展变化的实际情景寻找工作重点,坚持靠前指挥,减少层次,解决问题,深入调研,综合分析,找准难点,突破瓶颈,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踏踏实实把清水工程做好,为天津建成生态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学好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日,把握今日才能创造明天。
【篇七】党史故事1000字左右
1949年10月1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迪化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