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古诗带拼音】望天门山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时间:2018-08-05 小升初 点击: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今天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希望你喜欢。

  《望天门山》原文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3、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4、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翻译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望天门山》赏析

  【赏析一】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转载于 :wwW.bJYld.com 月亮岛教育 网: 【望天门山古诗带拼音】望天门山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赏析二】

  天门山,位于长江下游的安徽芜湖与马鞍山之间,是长江北岸的西梁山(和县境内)和南岸的东梁山又称博望山(原属当涂县,今属芜湖市)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如门,形势险要,“天门”由此得名。

  唐开元十三年(725),二十五岁的李白离开四川,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经渝州出川,先游江陵,后南入洞庭,登庐山,东至金陵、扬州,游历吴越。这首诗就是他首度经天门山时写下的壮丽诗篇。

  “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山虽然山并不高,但山势险要。由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两山陡峭雄峻,直立江面,挡惊涛骇浪,拥江水奔流;夹江对峙,像一座天造地设的“天门”。万里长江自西向东,浩浩荡荡,一泻千里,万顷波涛。在这里冲破天门,激浪回旋、奔腾而去,形成一幅气势壮阔的奇伟景观。心怀大志的诗人乘舟顺江而下,看到如此雄伟的气势,心潮澎湃,激动非凡。浪漫的诗人展开联想的翅膀:隔江对峙的两山,原是一个山体,是由于汹涌咆哮的江流的冲击,撞开了这条通路,大山从中而断,以致东、西梁山各踞一方,耸然对峙形成了这雄伟的“天门”。李白曾在一首《横江词》中有如此描述:“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转载于 :www.bjylD.com 月亮岛 教育网: 【望天门山古诗带拼音】望天门山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诗篇一开始就凸显出长江冲决一切艰难险阻,“浪打天门石壁开”,一往无前的浩大气势。

  “碧水东流至此回”。由于两山夹峙,原已江面宽阔、水流平缓的万顷江水,被逼进两山间的狭窄通道,顿时惊涛拍岸、波涛汹涌、激浪回旋,而陡峭的山崖突兀江中,如刀削斧劈巍巍然砥柱中流,奔腾东来一泻千里的长江,经此阻隔,竟折转北上,形成诗中“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观。于是江南江北在这里就成江东江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就是指这一方土地,这一段长江因此也被称作“横江”。李白晚年流连于此,曾一口气吟出六首《横江词》,前面引用的是其中一首。由于地势险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525年春秋时“吴伐楚”曾在这里大战开始,南朝梁末的侯景之乱中鏖战梁山,唐代武德年间杜伏威副将辅公祏在此曾用铁索锁断大江,太平军与清军多次激战血染天门等等,一直到1949年渡江战役,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在这里以鲜血谱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毛泽东在评点《二十四史》中记述天门山形势时说:“太平军盘踞金陵,用全力扼守东、西梁山,两山对峙,长江流到这里紧收成一束,急水回流,地势比小姑(孤)山更加险要。”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不仅地势险要,而且景色迷人。天下名胜、著名的“长江三矶”之首的“采石矶”就紧邻其下,李白晚年对这里特别钟情,流连其间,为这方山水留下了五十多首美丽的诗篇。《姑孰十咏·天门山》有专门描写:“迥出江山上,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参差远天际,缥渺晴霞外。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然而在这首《望天门山》中,李白是乘舟顺流而下,水色空濛中,大江两岸两山远远地映入眼帘,色如翠黛,宛若峨眉;随着汹涌的江水,双峰渐渐地隔江对峙,势如虎踞,壮若天门。“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不仅非常逼真地描绘出诗人乘舟由远而近,愈来愈清晰的天门山两山对峙的雄姿,而且化静为动,仿佛是此方天地张开的双臂,在热情地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天才贵宾。胸怀远大抱负、立志匡扶社稷的年轻的诗人也饱含激情地宣称:“孤帆一片日边来。”载着李白的“一片孤帆”,背负着太阳的光辉,顺着江水,向天门山迎面而来。如果说诗的首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第二句则是借水势衬托山的雄奇,而第三句无疑是描绘这方土地的神奇与热情,结句则是述说诗人自己。望着这雄伟绮丽的山水,欣喜而激动的诗人不由得敞开了襟怀,似乎向世人展示自己满满的信心与展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来到这里,他流连、徜徉在山山水水之中,翻开一页页被尘封的历史,冥冥之中,他被这里一种深远和博大的气势所震撼,这种独特的地理现象和人文景观令他惊讶不已,在为采石矶翠螺峰巅的“三台阁”所写的《三台阁题记》中深情地说道:“长江流到这里,足以证明自己具有世间一流的文化品级。采石矶的魅力在于它扼守住了亚洲第一大河的咽喉,对万里长江作了一个文化总结。”这个“文化总结”中最闪光的一点,无疑有李白、有李白这首《望天门山》境界辽阔、壮丽无比的诗篇。

  《望天门山》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热门标签: 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
《【望天门山古诗带拼音】望天门山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望天门山古诗带拼音】望天门山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