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7-02 外贸 点击: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逐年提高。但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世界主要农产品贸易国美国和欧盟已调整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情况下。要不断扩大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使我国成为农产品贸易大国,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在实践中解决。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一)总体情况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体增长幅度较大,2003、2004年进口猛增,2004年至今3年来农产品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出现贸易逆差。逆差出现的原因:一是国家政策的作用,多进口尽可能减少与他国的贸易摩擦。二是由于进口关税大幅度减让和对主要农产品进口配额的增加。三是美国和欧盟国内补贴幅度增加,使国际市场价格降低。四是非关税壁垒的不断增多,主要表现在蔬菜水果和畜产品方面。蔬菜水果方面的贸易壁垒主要是农药残留问题,而畜产品方面则主要是发达国家对口蹄疫、禽流感等疫病的规定,导致我国畜产品出口增长困难。
  
  (二)分类情况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贸易为顺差(除畜产品)。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主要指蔬菜、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蔬菜一直是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和顺差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很少而出口增长较快,2004年顺差为37亿多美元,水果进口增长较快,而出口增长幅度更大,顺差为10亿美元(转载于 :Www.bJyld.com 月亮岛 教育网: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水产品与水果情况相同,顺差额不断增长,将近30亿美元。畜产品进口增长幅度远远快于出口增长的幅度,2003年出现贸易逆差,2004年逆差为8亿美元。
  我国是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比较成本优势。低廉劳动力成本所带来的产品低价,是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猛增,贸易为逆差。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主要指谷物、大豆等。谷物类进口大幅度增长,而出口大幅度减少,2001~2003年为顺差,2004年为逆差,其中玉米出口从2003年的1600多万吨减少到2004年的232万吨;小麦和大米进口大幅增加,特别是小麦。进口从2003年的40万吨增长到2004年的723万吨。大豆是我国最主要的净进口农产品,2004年进口额大幅提高,达到70亿美元,占农产品进口额的25%。食用油是第二大净进口农产品,进口增长幅度很大,进口数量达到709万吨,进口额将近39亿美元(转载 于:Www.bjyLD.com 月亮岛教育网 :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棉花是第三大净进口农产品,进口增长幅度也很大,进口额32亿美元。
  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相对与发达国家具有比较劣势,进口量猛增,虽与我国政府缩减贸易顺差政策有关,但也表明我国国内粮食价格明显上涨,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二、专业化分工理论与内生比较优势
  
  新兴古典经济学将比较优势分为两种:一种是外生比较优势,另一种是内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可以随分工的逐渐演进而发展。在分工的起点处,可能存在外生的差异,如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分工的出现资源外生的比较优势。在分工产生后,内生比较优势与分工之间的互动关系则成为主导分工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分工和专业化水平随之不断提高,分工不断细化并形成分工网络的一种自发的进程和趋势。这就是外生比较优势向内生比较优势转变的必要性,现代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取决于内生比较优势。
  要加强农业的发展,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必须重视专业化分工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超越资源对农业的限制,使外生比较优势转变为内生比较优势。分工与专业化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农业的内生比较优势也就越大。这一点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是农业大国,外生比较优势明显,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丰富多样,在国际竞争中的回旋余地较大。如何充分发挥现有的外生比较优势,形成分工网络,同时改变农业现有劣势,创造内生比较优势,具有现实意义。
  根据内生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可以从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着手,培育和改善农产品的内生比较优势。政策和制度安排在这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起到创造比较优势的作用。因为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引导有利于降低内生交易费用并提高交易效率,而内生交易费用和交易效率正是内生比较优势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在我国农产品内生比较优势的培育策略上,必须遵循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扶持优势农产品产区的生产能力,实现农产品产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促进分工与专业化生产的深入发展,形成分工网络,进而扩大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降低内生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培育内生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一)重视地域分土,实行区域化产业生产布局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优化生产力布局。地域分工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农业专业化分工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农产品生产和经营者捕捉需求信息,调整生产和经营行为。政府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财政扶持政策和建设投资,根据各地不同特色引导农户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通过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对外贸易额。
  
  (二)培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业经营主体,减少效率损失,降低交易成本
  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竞争,不仅是产品本身价格和质量的竞争,也是各国行业协会和大公司组织和营销手段及管理素质的竞争。在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中,来自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压力往往是政府谈判的很好借口和筹码。因此,政府既要鼓励形成一大批行业协会和大型农业企业,逐渐从直接干预农业中退出,将许多职能让位于这些组织,同时又要规范这些组织的行为。一是建立和发展农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主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应诉,贸易纠纷处理,建立农产品贸易风险防范机制等,降低内生交易费用;二是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民自发兴办的各类流通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交易效率;三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建企业集团,鼓励其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三)加强农业支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竞争力
  应逐步加大“绿箱政策”的支持力度,调整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增加政府对农民的生产和服务支出,着重扶持农业科研和推广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改革粮食补贴结构,提高补贴效率,通过建立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储备体系,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继续进行税 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这也是现阶段对农民最大、最直接的补贴;把农业国内支持的重点逐步由流通环节转移到生产环节。
  
  (四)调整农产品出口贸易政策
  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以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为重点的农产品出口金融支持体系,建立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农产品出口促进基金,投入资金,扶持农产品出口的研究开发和开拓国外农产品市场等活动,保证和维护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公平竞争的环境,提高交易效率。
  
  (五)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发达国家对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极为重视,并作为公益事业来发展,对市场的规划、建设、投资均由政府来控制。政府作为投资主体,通过对批发市场的成熟运作,带动农业、运输业、工业、商业等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做法,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化水平。重点推广“企业办市场,市场企业化”的新模式,推进市场的企业化经营,尽快形成并完善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同时要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成立社会咨询机构。如由政府提供风险基金扶植企业化的“农业信息公司”,有效地向农民传递信息,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易效率损失,降低交易成本。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市场范围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劳动分工的深化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但受市场范围的限制,交通运输的发展和运输费用的降低可以扩大市场范围,减少交易费用。通过开拓更大的农村市场,推动分工深化和农业发展。政府要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主产区道路、桥梁、仓储和通讯设施的建设,扩大市场范围,有助于网络的形成,降低内生交易费用。
  
  (七)加强小城镇建设,实现劳动力分流,促进分工发展
  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交易效率、交易的集中程度以及分工水平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地理上的集中交易,是专业化分工所要求的。截至2003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0,53%。我国应以农村小城镇深入、持续建设为突破口,在小城镇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如牧业、园艺(蔬菜)产业以及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引导农业劳动力分流,逐步降低种养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深化农业分工,促进分工网络的形成。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小农户、小企业很难与国外大公司、行业协会抗衡,是我国农产品贸易表现出来的一个严重问题。为此要采取三个对策:1,政府应加强宏观指导,围绕主导产品,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自下而上成立农产品行业协会,为成员提供市场信息和社会化服务,开拓国际市场和处理贸易纠纷。2,发动各方力量成立“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调动农村党员干部、畜牧医站和农技推广中心等力量,带领农民成立农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3,成立各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如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带农户等形式,解决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二)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逐步熔解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
  我国必须在尽短的时间内,建立一套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既要符合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用标准组织农业生产、评价农产品质量、规范农产品流通、指导农产品消费。
  
  (三)完善农产品国内支持政策,提高支持效率
  对农产品进行国内支持,用好绿箱政策,用足黄箱,是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加入WTO承诺标准是黄箱政策微量允许为农产品总产量的8,5%,而我国现在只有0,5%。政府应加强支持力度,考虑我国国情,财力有限,要从提高支持效率人手,将补贴用于受冲击较大的粮棉油主产区。另外,国家应设立专门基金对龙头出口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四)强化农产品质量,扭转依靠价格优势的格局
  在竞争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抬头的国际市场上,高质量的农产品是打入国际市场的保证。1,积极选育、引进推广良种,重视名优特优和重用品种资源。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品质好、档次高的农产品生产。改变我国一般农产品趋同性的劣势,形成一县一品,各具特色,提高优质产品、特色产品的比重。3,重视农作物畜禽生长期间的营养平衡和调节,在生产结果阶段的营养状况要充分、优良、均衡。4,重视农产品的采后处理,做好分级、保鲜、加工、冷藏等各方面的工作,提高农产品的价值。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热门标签: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